请客
刚来加拿大时,认识了几家同时来的中国移民。
有在家庭旅馆认识的,有在孩子的幼儿园认识的,还有通过朋友间接认识的。
那时侯,一家住在地下室,一家租小房子住,一家两地分居,女主人带女儿过来打拼,老公还在国内上班。
那时侯的我们都忙于“生计”,为新生活辛苦奔波。早出晚归上英语课,凌晨五点去超市打工,奔走办理各种医疗福利手续,参加就业辅导,找工作,安置孩子,这些事几乎是每一家的主旋律。因为新移民经历着共同的适应过程,所以这些有共同语言的家庭就凑在一起抱团取暖,彼此分享信息,交流心得。
初来乍到的移民,内心都有一种漂泊孤单之感,都愿意不拘一格交朋友。就这样,包括我家在内,住在附近的这四个家庭也算有缘份,就此结识了,并约定俗成一个惯例:轮流请客吃饭。
逢节就请。圣诞元旦假期,Good Friday,国庆日,感恩节,劳动节,战争纪念日,从东家吃西家,从秋吃到夏。聚在红彤彤的壁炉旁吃,坐在院子里青草地上吃,在公园大树下伴着鸟鸣吃。有时一家主勺,每家再带一个菜,有时支起烤炉,热火朝天地烤肉;有时卷起袖子包饺子,有时热气腾腾地吃火锅。大人围坐在一起,嚼着酸甜苦辣的饭菜,聊着新移民的人生五味,而小孩们,则跑到一旁无忧无虑地玩耍。
那时侯,大家都开诚布公,无所顾忌,都敞开肚皮喝酒,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日子虽然过得有点儿苦,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新鲜感,对未来有未知也有期待。
都希望尽快找到专业工作,买房子,换新车,生活尽快稳定下来。
花开花落,一家一家请客吃饭,过了一年又一年。
转眼快六年了。
住地下室的搬到了地上,租小房子的买到了大房子,两地的,老公来了又走。英语早已学完,有去学校读书的,有换到固定岗位的,有找到专业工作的;有一家添了二胎,有一家又生了两娃。幼儿园的小朋友升到三年级六年纪,四年级的开始读高中。
大家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收入增加了,小家庭变成大家庭了,孩子们也慢慢长大了。
都忙,忙着上班,忙着带孩子,忙着出去玩,也忙着休息。请客吃饭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从一年的四五次到一两次。
从传统的觥筹交错到彬彬有礼的西式自助。
孩子们也从七嘴八舌说汉语到中英混杂,再演变成满口英文。
聊天的内容也转移为工作生活文化体验和更为居家的日常心得。
大家都安居乐业了。
当年陈胜耕种时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
我们这些“陈胜”,生活渐渐好过了。也许作为平民百姓,不大可能大富大贵,而且在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加拿大,只要还在一起住,也还有求必应,没有相忘。
只是,再请客吃饭,没当初那样热闹了。
从国内带来的那点人气,已悄然被好日子冲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