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收藏玉器先进“明清”门
玉器收藏爱好者大多是“白手起家”,很多人只是听说中国的玉器怎么怎么样,于是就对这言传中的东西产生了无限神往。有兴趣的就找来教材,买来图册,仔细研究。尽管理论上懂得了很多,或者也真的隔着玻璃见到了古玉器,然而当他们走进市场的时候,却依然分不清什么是和田玉,什么是岫岩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其一,玉行甚至古玩行很讲究师徒传承,这也是进入古玩行最稳妥的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种“制度”已不合时宜。其二,传授教学的滞后。也就是兑,除了工艺美校等科班的学生外,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大家都没有地方去学习。我清楚地记得去年年初,中国收藏家协会请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杨伯达等人在报国寺讲述〈中国古玉史〉时,听课的群众多达百人。尔后青年学者曲石讲述〈当代仿古玉〉时,带来展示的标本竟让听众围得水泄不通!这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玉器的追求以及迷恋程度。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刚下市场就买到一块“汉八刀“玉佩的恐怕极少见。提倡从低档玉器收藏入手,也是绝大多数收藏家所认可的。
所谓的低档玉器,是指流行于明清两代的民间玉器。大家都知道,明清玉器是集古今之大成者,其阴刻、阳刻、浮雕、透雕、俏色、描金镶嵌无所不备,线条婉转流畅,变化多姿,外表则润滑细腻,光泽柔和,做工精细,雍客典雅,高超的雕琢技艺为历代之最。又由于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西北额鲁特蒙古、新疆回部两大问题的解决,打通了和田玉石进入中原的渠道,也使大量和田玉材流入民间,集中在北京、广州、苏州、上海等地。比如苏州专诸巷,这里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实行了专业分工,密切合作,技术精益求精,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优秀玉器。当时的和田玉走红,简直到了不容其他地方玉材插足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小件玉器雕(器、佩)散落民间,在一般的古玩市场常能见到,为收藏入门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关于它们的器形种类,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生肖类的佩玩占了其中的大宗,比如人、马、鹿、猪、兔、鱼、蝉、鸳鸯等。其次就是各类装饰、手串、翎管、戒指、环、钗、簪以及雕花玉片。器皿用具比如笔杆、印章、盒、烟袋嘴、拐杖头等等。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完全可以买到。由于档次较低,这些民间玉件多为大收藏家所不屑。然而对于玉器收藏爱好者来说,却不能不说这是初涉玉行的最佳方式。
玉器的收藏鉴赏实际是一个知识积累过程。中国的玉雕已有八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各类玉材也不下数十种,要想完全分门别类地弄清它们,非长年累月是不可能的。
比如明清低档玉件,观察它的特点,明工和清工相比也不过用刀深峻、粗疏简劲等几处不同,而明代早期技艺显然留有元代玉雕风格。同理,西周玉雕风格均由殷商变化而来,而殷商玉器显然受中原龙山文化风格影响,可龙山文化却正是由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诸文化直接汇集而成。所以说,点滴积累,逐步发展,终究自成一家。这是收藏玉器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明清民间玉件虽小,却和宫廷玉器一脉相承,其做工精良,并非凭空出现的,它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文化的沉积,才久久存于民间。正如孙机先生所言:中国古代工艺“其技巧要通过多少代师徒传承,绝非一蹴而成。代移时迁,风气时尚改变了,有些古代的工艺遂成绝响。今日作伪的黠才小慧之徒,利欲熏心,仓促从事,几乎难以接近那种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