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认识自我》讲座随感
陈嘉映老师来交大做讲座,真是让我体会了把追星的感觉,一开始教室太小完全坐不下,后来换了教室还是坐不下。讲座结束后还要了陈嘉映老师和交大的我的分析哲学启蒙老师签名,美滋滋。
陈老师讲的内容,我归结为:
人文社科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关于人文社科知识对象X的某知识K,当你知道这一知识后,K就不再成立,而转化为K’。我能想到的一个简洁的例子是:心理学上有一个“聚光灯效应”,即人很多时候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特别是尴尬或出糗的时候。实验方法是让被试穿上比较奇怪的衣服,然后让被试评估他人对衣服的关注度。知道这一知识后,“聚光灯效应”的衍生影响对我就变弱了,虽然公共场所发言出糗还是会本能地紧张或尴尬,但每每想到这一知识其效应就变弱了。
这一定义似乎是我在叶峰老师的论文里看到的(也可能记错了,不过叶峰老师和陈嘉映老师通为北师大教授,肯定有交流),当时惊为天人,不过现在想想要证成还是面临很多问题。最现实的也许是现在社科领域可重复的定量研究相当多,也比如有同学提到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否存在实体和客观知识?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待澄清。不过对此做完全肯定的回答或许会被斥为形而上学实在论,而正像陈老师说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不影响“幸福”和“电磁场”这样的概念依旧存在的显著的不同,并需要不同的探究方式。
这里陈老师也许更想从反面表达,关于自我的认识不是像“什么是电磁场”这样的自然科学问题。
首先认识过程并不通过纯静观而不见主体的“看”,而是更像有主体参与的、时时揭示主体存在的“手的触觉”,认识的目的和结果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准确的答案,而是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本身,也在塑造着自我。这一结论可以泛化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
对于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话术和种种意识形态,是不是真的可信并且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陈老师举了爱国的例子,讲到现在所谓爱国是不是真的对国家好,我深以为然。我所认为的爱国在别人那里基本属于恨国乃至卖国。
下面再说说我自己对“自我”概念的一些看法。
过去我的很多文章和思考,都在纠结关于自我、世界、意义的问题。种种问题勾连起来,其实写起来也很艰难。不过最近对游戏、小说和二次元的深入体验和反思,让很多问题澄明了起来。其实陈老师在回答问题时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自我并不是现成的或者选择的或者设计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做事”去发展和认识的。
时至今日我或许还是很难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我可以很从容地说出“我想做什么样的事”——“写一些有趣的故事,做点好玩的游戏,有机会可能做一点哲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需要太多意义和理由的支撑,单纯是你想做就可以去做(这倒确实是某种现代特权)。由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何为良好生活”,“何为爱情”,“何为好的政治”,“何为好的世界”种种问题都会变得容易起来。而对于单纯向内的无限纠结和反思,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因为人在“做事”中可以更容易和全面地地发展和反思自我。
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对“自我”和真诚的关注真的是现代性和平民化带来的吗?陈嘉映老师在别处提过希腊人的世界和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与现代人很不同,但我以为这可能并非时间维度的问题,至少在儒家传统(其实也包括道家和佛教)中,自我依旧是一个中心,真诚也是与自我紧密勾连的问题。在《大学诚意章》中所说的「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和陈老师举的历史上的恶人少有自以为卑劣的,而是与自欺融为一体的自以为高尚中的自欺并无太大不同。不过《大学》倾向于认为小人深知善恶之分,而陈老师通过将哲学定义为二阶知识,也就是开篇所讲的特殊的人文社科知识,而认为善恶问题更加复杂。但从儒家情感主义的道德观出发,诚意作为儒家的修养功夫是总体融贯的。
不过陈老师或许开了一个令我很在意的玩笑,他说“你们这个年龄保持真诚很容易,到了我这个年龄就都是自我欺骗了。”不过他举的瘸腿的例子我认为不是很贴切,这够不上自欺吧?虽然我不能最高尚,难道我还不能最真诚吗?真诚也许有困难但虚伪的代价也很沉重,况且何至于“都是”呢?以我对陈老师的了解,这大体上还是一个玩笑,不过深入社会,或许“不得已”也会越来越多。
最终由于同学们太过热情,这个问题没有问成,和交大的年轻老师交流,也没有说法。不过有个小插曲是我提到自己最后放弃中山哲学复试直接干游戏策划了,交大老师说某某文科状元,考到北大法学,又干了两年游戏策划,喜欢写小说剧本之类的,后来出国留学做哲学学术也很牛,虽然文科状元和我不是一个层次的,两年时间对游戏行业来说也太过短暂,不过我确实想过三十岁以后回到校园读哲学的,写小说也能当个终身事业,吾道不孤啊。
总的来说本次讲座陈老师娓娓道来,现场笑声连连,掌声不断,谁再说交大是文化荒漠来着?
不过有些同学提问题确实有失风范,先不说一些人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是自我表达,提问也完全不和主题相干,这个讲座的要旨就在于,很多问题并不能希求现成的话语和答案,而是需要自己在生活中体悟和反思,还指望着有一位大哲人三言两语解决你的深层困惑,本就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些同学的思维之跳脱,表达之离谱,也不禁让人想起陈老师提到的取消哲学本科,改为普遍开设的通识课,希望这次讲座至少能让一些同学认识到文化荒漠也是有哲学系和相关课程的!
另外门外汉上来就读海德格尔也是完全错误的。可以看到同学们对哲学还是有兴趣的,但是闭门造车剑走偏锋实在很可惜,逆练神功很可能把自己练废,还是推荐大家从专业的导论和哲学史入手,比如所罗门的《哲学导论》和《大问题》,西方哲学史更推荐希尔贝克的,黑格尔之后哲学的发展和分析哲学的兴起可以看赵敦华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其实对于不打算走学术路线的同学,直接从《哲学导论》索引进入感兴趣的专题也是可以的,分析哲学的很多议题对着SEP还是比较好懂的。对海德格尔感兴趣的可以看陈嘉映老师的《存在与时间读本》(虽然我没看过),中哲至少把四书读一读,别的随意,近代大家个人很喜欢梁漱溟,可以看看他的回忆录《这个世界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