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简友广场

《论语》讲堂留影218

2024-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5-27 二百一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语音整理
我们知道孔子对于周礼是非常熟悉的,时时处处都以礼待人,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样的礼,对于尊者,对于家有丧事者以及盲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孔子之所以这样身体力行,就是想在社会中树立一种榜样。
我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率先垂范,就是孔子想改变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这种社会风气的一种尝试。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毕竟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周礼本身可能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孔子的信念。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齐衰”,这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它指的就是丧服的第二等级,仅次于第一等的“斩衰”。“齐衰”用麻布做,下摆缝整齐,而“斩衰”是用最粗的麻布来做,下摆也不缝边儿,来表示一种完全的悲痛欲绝,不加任何修饰。
根据《周礼·丧服》“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就是根据自己和丧者的血缘亲疏远近关系来安排的。但在这一章里说的“齐衰”不是单指,而是泛指,就是家有丧事而穿丧服的人。
“冕衣裳者”,就是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贵族。无论是“冕”、“衣”还是“裳”,这三个字都是名词,在这里都做动词用,就是说戴礼帽,穿礼服的贵族。春秋时代的贵族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裳”就是一种裙子,到了战国开始渐渐不穿裙子,改穿裤子。
“瞽者”就是盲人。在古代,“盲”和“瞽”是有区分的。同样是看不见,但是眼睛是睁开的,这种叫“盲”;而有的盲人眼睛是闭着的,这叫“瞽”。比如舜的父亲叫瞽叟,就是一个闭着眼睛的盲人。
孔子对于以上的三种人,就算是小孩,只要见到了都会起立,向他们致以敬意,或者是同情。
“必作”,这个“作”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起身站立。另一种解释是“跽”。因为在宋朝之前是没有椅子或者是凳子的,人们都席地而坐。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就是见到有人过来就跪直示意,来表达自己的尊重或者是敬意。
“过之必趋”,就是说孔子从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会加快速度,不会在对方面前摇来晃去。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齐衰者”代表着一种悲伤;冕衣裳者代表着一种身份,或者是一种官方的、正式的场合;而“瞽者”作为残疾人,内心应该是敏感的。这些人心中各有想法,在他们的面前,孔子都表现出应有的谨慎和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君子,态度要端庄,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同时这也是“仁”的表现。
孔子这种对人的尊重,不仅仅是为了遵从周礼,还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哪怕对方是一个盲人,对他表示的敬意也看不到,但是并不因为对方看不见而失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尊崇周礼绝不是仅仅为了恢复过去的那种形式,而是通过形式唤起人们的“仁心”。

〔注〕作: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李零:“作”是起立,从坐姿(即跪姿)改立姿。

钱穆注解〔摘〕

齐衰:衰,同缞,丧服也。齐,缝缉义。缉边者日齐衰,以熟麻布为之。不缉边曰斩衰,以至粗生麻布为之。齐衰服轻,斩衰服重,言齐衰可兼斩衰,言斩衰则不兼齐衰也。

冕衣裳:一说: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见之必作必趋,以尊在位。一说:冕,《鲁论》作絻,亦丧服,而较齐衰为轻。丧礼,去冠括发,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是谓絻。言絻衣裳,则此衣裳亦丧服。此章言孔子哀有丧而敬之。下及瞽者,亦所哀。今从后说。

瞽者:无目之人。或曰:瞽者瞽师。今按:承上文丧服者,则以其瞽,不以其为师。今不从。

见之:此见字是人来见而孔子见之。上见字是孔子见其人,上见字又兼指此“见之”与下“过之”言。或以“子见齐衰者”为句,“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为句,如此分句,则下文“过之必趋”四字应移“冕衣裳者”之前始是,今不取。

昔宋儒谢良佐,尝举此章,及“师冕”章,而曰:“圣人之道,无微显,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一部《论语》只如此看。”今按:本章又见《乡党篇》。圣人心德之盛,愈近愈实,愈细愈密,随时随地而流露,有不期然而然者。此诚学者所宜留意。

孙中兴详解〔摘〕

包咸最早解释了孔子这样做的原因:“此夫子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人也。”

黄怀信更简化说是“哀丧、敬礼、悯残”。这些都是孔子日常生活中守礼的表现。这也是文明社会对不同人的尊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