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最是心安
“也许黑永远不明白,在这个彩色的世界,有你我才会存在。”
——范玮琪《黑白配》
我抬起头看向窗外,飞驰的列车把天空、草地以及房屋变成了一副灵活的动画,画面搭着车厢里空调吐出的气流声,颇为轻快。我点亮手机屏幕,还有一个小时到站,想到家里桌上的饭菜,不由心生欢喜,便把手机塞回衣服口袋,继续捧起书来看。
有时觉得好笑,以前念书的时候,每天能见到一大堆的书,却偏偏最是反感“看书”这件事;而大学毕业以后,书也读得差不多了,每天却越发感到对书的饥渴。小时候的自己一得空,就和小伙伴偷偷爬墙进幼儿园玩蹦床,或者同好友们换着花样角色扮演,或者一个人打开电视看《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大一点就被偶像剧和流行音乐包围,什么《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海豚湾恋人》,什么《爱在西元前》《Super Star》《江南》《Lydia》,全都熟悉了一遍。而看书,跟这些事相比,就明显见绌了,那黑色的字和白色的纸怎么可能描绘出游戏、动画片、偶像剧、音乐里的彩色世界呢?
我被这样的想法狠狠打脸了。一是我那几个文学素养超好的闺蜜们,要么高考语文拿了极高分,要么文言文出口成章,都是小时候爱看书的主儿。那时候流行四大名著,家里买了几本,我一翻开,嗯,能认识的字不算少,但是放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便没有一点耐心往下读,之后连打开的次数都降为了零。可我的闺蜜们到好,居然好几个喜欢《红楼梦》,还能道出那些精彩的段落,搞得我后来又得补看名著。二是某一年暑假,我在表妹家找到一本简版的《简爱》,连着两天从头看到了尾,没有废寝忘食,却做到了废电视忘零食。我姨还把这事跟我妈说了,两人一副“这事真少见”的表情。小说的结尾,简爱和罗切斯特各自经历了很多之后,在烧毁的庄园里重逢。它只是一段文字,却成了我脑中抹不去的场景,一如某个彩色世界的一隅。
有了这样的体验,再看书就不觉得乏味苦涩了,只是需要碰上合适的书而已。一开始,得了空闲会去图书馆或者待在房间里,一页一页翻看黑白相间的纸张;但这样大段大段的读书时光毕竟是种奢侈,工作中生活里有太多的事需要分心,也因此,完整读完一本书常常耗时良久。无意间,我看了周迅监制的电影《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在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周迅说是在回国的长途飞机上打开的这篇真实的故事,读完之后心里很暖,觉得很值得拍成一部电影。我忽然受了启发。当为了工作和生活忙碌与奔波时,我们常常会一个人踏上旅途,此时,若有一本好书的陪伴,想必是最能解除心头寂寥的吧。
从那之后,每次踏上旅途,我几乎都会背上一本想要看的书,在飞行的机舱或奔跑的车厢里,通过简单的文字进入某个彩色的世界,并沉浸其中。偶尔抬起头,或闭上眼睛,或看向窗外,理一理故事中的人和事,再想一想自己、身边人、整个世界和宇宙,这种在封闭的交通工具里任思想驰骋的感觉极其令人留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旅途都能带来这样的感觉。譬如外出办事,路上忍不住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整理下材料,看书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就算是捧上一本书,思绪会被要做的工作牵动,心也因此难以静得下来沉入书中去。
回家就不一样。路上并没有什么必须要完成的事,可以放心地胡思乱想或者看书放松。这里的家不一定要有某些家庭成员,它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却是一个能给你温暖和自由的归处。于我而言,有爸妈的家是这样一个地方,只有我的出租房同样也是。这样的归处并不是那么完美,这里会有琐事,会有吵闹,会有冷清,真正身在其中依然会有不愉快。可是,每次踏上回去的路途,还是那么开心。
归途最是心安,想必就是如此吧。
我在这样的归途中,完成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在嘈杂的环境里进入自己的世界,比如看完了好多慕名已久的书,比如思考平常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最重要的当属往回不停地找自己,那个带着初心的自己,那个简单黑白却喜爱彩色世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