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过程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与在线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日益受到国际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重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特别注重发展功能完善的稿件编辑出版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为作者、读者、编辑和审稿人提供周到的在线服务。国际学术出版界有关数字出版与传播的论断为:出版物如果不在线(not online),它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不互联(not linked),它也不可能存在。
数字出版与传播的形式包括学术信息的电子文档、视频期刊或论文、博客、播客、全文数据库、各种形式的开放仓储等。调查表明,21世纪初以来,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递增,对于科技期刊而言,目前的在线使用已远远超过纸版使用。其原因主要有:技术的进步、网络获取和使用更为容易、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在线传播模式、获取纸版期刊日益变得困难等。
数字出版与传播不仅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大众传媒。由于受到在线出版与传播的影响,一些知名报刊甚至被迫改变出版模式。如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的发行方--论坛报业集团(Tribune Co.)于2008年12月申请了破产保护;在科学界久负盛名的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由于纸版销量大幅下滑,于2009年4月起「弃纸上网」;华盛顿邮报旗下的『新闻周刊』因为纸版发行大幅萎缩于2010年5月被挂牌出售。
根据出版与传播方式的演化,全球最大的科技与医学文献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的首席设计师Bradley Allen博士将学术期刊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纸印本阶段(1600s~1980):学术成果以专著或期刊论文形式发布、纸本传播、通过图书馆检索和获取。
(2)数字图书馆阶段(1980~2010s):学术成果以专著或期刊论文形式发布、数字化形式传播、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和获取。
(3)服务平台阶段(2010s~):学术成果基于程序(applications,apps)和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APIs)发布、数字化形式传播、通过社交网络发现和获取。
可以认为,学术出版由传统形式向在线形式的过渡才刚刚开始。基于信息在线传播和获取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需求等因素,国际主要出版机构和学术协会都十分重视数字出版技术与信息整合服务,加强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期刊(社)生产与运作层面,为编辑、出版和营销提供充分的网络平台支撑和保障,是现代期刊(社)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信息传播层面,随着学术信息在线搜索与获取的日益普及,学术出版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在线与互联”,这就要求现代期刊在内容出版方面必须具备片段化、知识化、语义化、可视化等特征,即学术信息的发布要关注在被「人理解」的同时也要被「计算机理解」,信息的传播技术要关注「一次编辑、多渠道出版」的传播方式。
实际上,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已经使得期刊市场主体乃至期刊社的赢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主要期刊出版者的投资主要是在数字出版领域,Elsevier、Springer等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已于21世纪初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经济收入也逐渐依靠数字产品。例如,Cell出版社2006年的期刊收入中网络产品与纸质期刊大致相当,至2010年,来自网络产品的收入增长了100%,源于纸版期刊的收入则下降了约50%;再如,近年来Elsevier的期刊收入中,来自数字化产品的收入远超过纸版产品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出版方面新政策的不断推出,我国学术期刊的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鉴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日益令人堪忧。我国学术期刊在关注如何与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竞争高质量稿源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快开发和发展自主品牌的数字化产品,提升在线出版的服务能力以及在线出版与传播的速度。数字出版与传播是现代学术期刊(社)办刊能力的基本体现,也是期刊(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自主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几乎无从谈起。
本文转载于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作者系《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