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反封建吗?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在微信公众号:凭栏望远,ID:凭栏翠袖)文责自负。
有红迷提了个问题,说,薛宝钗是不是可以作为反封建成功的代表人物?
有问题,就得有答案。人家敢提问,我就敢回答。我的回答是:
只要你想,薛宝钗当然也可以作为反封建的代表人物,成功与否就另说了。

首先,从生活上来说,薛宝钗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薛家的大小姐,完全就是统治阶级的一份子,她明明可以天天像她哥哥一样娇纵豪横,穷奢极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汉生活。
然而,她在生活中秉持勤劳俭朴的劳动人民习性。她一出场,作者就点明她的装束“不觉奢华”。而且唇不点,眉不描,拒绝化妆,也不爱花儿粉儿的,几乎抛弃了自己统治阶级大小姐的本色。
她的门帘是半旧的,屋里素净得像雪洞一样。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种断舍离式的极简软装风格,让贾母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掌家老太太看了都直摇头,觉得不像话、太离格,说“忌讳”。但是宝钗不在乎,因为她不喜欢封建统治阶级那一套华丽的审美。
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布尔迪厄,在《区分》一书中,把“艺术鉴赏力实为天然禀赋”的正统观念称作“文化魅力意识形态”,并进一步指出,趣味判断力是后天的、决定的,是社会区隔的标志;社会等级是社会历史建构的,对趣味判断力具有规范和等级形塑作用。也就是说,你身处哪个社会等级,决定了你的审美趣味。
维特根斯坦说,“理解一种语言,就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布尔迪厄的思想也可以说成是,理解一种趣味,就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理解一种社会位置。
从薛宝钗的审美品味来看,她在生活和思想上,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封建统治阶级。她不认为自己属于贾母他们那个阶级。
事实上,她与下层阶级关系良好,原著说她“大得下人之心”。她很少使用下人,尽量自己照顾自己。她生病时还坚持劳动(在炕上描花样),新买的丫头香菱,被她放出去门外玩。而且自己经常主动做针线。她写诗说,自携手瓮灌苔盆,她乐于做一个劳动者。
香菱学诗之前的识字,是她教的。香菱想去大观园玩,是她带的,香菱学诗入迷,不干家务还熬夜,她纵容着,允许她睡懒觉。香菱后来被夏金桂虐待,被薛姨妈卖,也是她救走的。
林黛玉目无下尘,探春说丫鬟不过是小猫小狗。而宝钗偏偏喜欢跟小丫头们去玩。她跟袭人聊天,同情她家务繁忙,主动帮她干活。贵族小姐湘云赠送她的戒指,她给了袭人。她自己的衣服,可以送给丫鬟金钏穿。
金钏因为被王夫人驱逐而跳井。她跑去安慰王夫人,客观上避免了王夫人狗急跳墙反咬金钏是狐狸精,败坏金钏名誉的恶劣后果。同时,她又主动捐出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装裹,说明她不但能抛开自己的阶级身份,还摒弃了封建迷信思想。
她帮忙探春理家时,主动提议让仆人们承包大观园土地来经营,分惠于他们。这其实也是把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分给了被统治阶级,给他们一些当家做主的权力。
这在当时是很先进大胆的想法,放活了经营权,解放了生产关系,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使之以权,动之以利。改革使得产权主体责、权、利有机统一,承包经营户上交提留,经营性收益越来越高,未承包户则通过年终分红、二次分配的方式,实现利益均沾。以用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规则,唤醒了众婆子的主人翁意识,将其身份从奴仆置换为大观园这家公司的“持股”员工,对大观园有了经济归属和感情认同。这分明就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雏形嘛,这本身就是在反对旧的封建经营制度。
宝钗同情贫苦平民,邢岫烟寄居在大观园,宝钗就很同情她,在她尚未与薛蝌定亲时就时常帮助她。
宝钗自见他时,见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之父母皆年高有德之人,独他父母偏是酒糟透之人,于女儿分中平常,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如今却出人意料之外奇缘作成这门亲事。
她见岫烟为了花钱打点迎春房内的下人而当了冬衣,就帮她赎回。见探春赠送岫烟玉佩,就说:
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宝钗在心理上已经把自己与“大官富贵之家”做了切割,她认为自己与岫烟才是一个阶层的。
刘姥姥被贾母带着游园吃酒,故意扮演篾片相公,给贾府上下取笑。宝钗在事后附和着黛玉笑她是母蝗虫,这是对刘姥姥外在的取笑,但是深层次上,她是同情且理解刘姥姥的。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这些当场爆笑的人里,没有宝钗。
这也是知乎上常见的提问,为何此刻大家都笑,宝钗却不笑呢?因为宝钗深知刘姥姥这样做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出乖扮丑牺牲自尊,这是穷人的不易。体会到了这一层,哪里还能笑得出来呢?背后可以取笑一下,但当面的嘲笑就是给对方扎心了,宝钗不忍为之。
87版电视剧里,对宝钗的形象有点儿庸俗化,但有一个镜头是传神的。
鸳鸯抗婚时,当众跪在贾母面前悲愤述说自己永不嫁人的决心,屋里姐妹们大都是惊讶或者漠然。只有宝钗的表情颇为动容,满眼的同情和了解。我猜这里张莉的表演是得到了某个专家指点的。宝钗能得下人之心,不是只靠着小恩小惠,而是因为她真懂得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再有,从思想上,宝钗也是反封建的。
她对黛玉说,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 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到没有什么大害处。
瞧,在宝钗心里,封建社会世风日下,与其读书效忠封建统治者去祸国殃民,不如种地经商,还算真对社会有点助益。
她提醒黛玉不要沉湎于封建社会流行的“奶头乐”文化,那些言情小说看多了,“移了性情就不好了”。宝钗自己读过,也看透了其本质,所以愿意帮黛玉也祛魅。
那么宝钗为啥鼓励宝玉读书科举呢?因为她看出宝玉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如果他能做官,或许能打破原有窠臼,进行一些改良性的改革。只有了解封建社会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改变它。可惜宝玉有这个能力却没这个志向。
宝钗曾经爱慕过宝玉,而且她也大胆追求过自己的爱情,从这一点来说,她也算是反封建的。
宝玉一大早去黛玉湘云房里梳洗,宝钗则是一大早就跑来找宝玉。黛玉晚上去看宝玉,发现宝钗早又来怡红院做客了,还被晴雯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夏天的中午会不顾炎热,跑来找宝玉谈天的,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钗。宝钗虽然也想要避嫌,但架不住身体很诚实。
等到宝玉挨打时,宝钗的情愫就益发不受封建礼教束缚了。
正说着,只听丫环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
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宝钗情急之下,贸然闯入表弟卧室,也是难得的失态,加上后来的失言,完全暴露了她的真情。黛玉曾经感动宝玉对她“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宝钗对宝玉也近乎“不避嫌疑”了,在夏天宝玉午睡的床边绣起了鸳鸯。在爱情面前,封建礼教算得了什么呢?宝钗也有勇敢的一面。
在封建统治者代言人贾母看来,再好的女孩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有句台词:喜欢一个人,不犯法。这是五四以后才有的观念。而宝钗心底里,显然是站在宫二这种想法一边的。
可是,另一方面,宝钗却并不为爱情所束缚。
封建时代,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生存,把取悦于男性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读者拿宝玉不爱宝钗这个事儿,作为贬低宝钗的论据。他们的思想还处在封建时代,认为女性价值取决于男性的个人需求和判断。
以宝钗的条件,要想施展手段笼络宝玉也未尝不可,以她打点上下的能力和见识,加上从“杂书”上学得的爱情技巧,她完全可以和黛玉抗衡一下,何况宝玉也的确为她的美色和才华所倾倒。只要她稍微放下身段,挑他爱听的说,挑他喜欢的事做,何愁他不动心?但宝钗毕竟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不象袭人那样可以为讨宝玉欢心无所不为。所以宝钗比起那些温柔娇俏的女孩子来,显得无趣。她做不到邢夫人那样柔顺的贤妻,也成不了晴雯那样可爱的尤物。
黛玉下凡,就是为还泪而来,为爱情而受苦。“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她的柔弱、痴情、敏感、多疑、病态,都符合男性视角的审美,每个男人都梦想拥有这样一位为自己生为自己死的痴情美才女,所以书里书外的男性,都爱慕她,把她当作理想佳人的典范。对男性来说,好爱人,才是好女人。
而宝钗不是个完美的爱人,她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办事,哪怕宝玉不喜欢不理解,她也不想改变。宝玉要得到所有女孩的所有眼泪。但宝钗给不了,她的世界不是围着宝玉转的,她有自己的责任和原则。所以,她注定得不到宝玉的爱。

在听到宝玉否定金玉良缘的梦话之后,宝钗很快收束心神,与黛玉捐弃前嫌,主动修好,结为金兰契。对于爱情这件事,宝钗做到了拿得起也放得下。在那个讲究“男人是女人一切”的时代,宝钗是个异类。
虽然爱情很迷人,但宝钗不会因此而迷失自己的身份和原则,不会因为失落爱情,而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存在的价值。男权社会最恨女性有独立思想,光这一点,她就算得上是叛逆者了。
宝钗是不喜欢封建社会人情往来的,她说自己“只愁人人眼前失于应候”,应酬人这事儿,她很擅长,也做得好,但并不乐在其中。
薛蟠过生日,程日兴拍马屁,送了进口的瓜,藕,鱼,猪给薛家,宝钗拒绝吃,说自己“命小福薄”。贾雨村大热天来拜访贾政,求见宝玉,宝钗看不上这种趋炎附势,评价说“这个客也没意思”。
元妃授意的清虚观打醮,冯紫英、赵侍郎等“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巴不得都来参与一下,讨好贾府。而宝钗却不感兴趣,第一时间说:“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非得贾母下令,她才不得不去。
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贾母初见林黛玉,黛玉自称刚读完《四书》,问起三春,贾母就轻描淡写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可是宝钗夺冠海棠社,夜拟菊花题,讽和螃蟹咏,魁占柳絮词,雅可助惜春备画,俗能帮探春理家。她跟探春探讨“学问中便是正事,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又跟黛玉聊“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分明是个才女了。

封建社会给她的性别定位是贤妻良母三从四德,最不济也该是个白痴花瓶,谁让她去思考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学问……之类的宏大叙事呢?
宝钗声称女子“以贞静为主”,可是现实中,她暗恋表弟,有不贞的嫌疑;深思博学,又分明是不静了。
她一边提醒湘云“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边跟黛玉说“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可她身体力行的却是才女做派。这不就是对封建礼教的阳奉阴违吗?这不就是打着那啥反那啥吗?
此外,宝钗喜欢的故事,都有反封建色彩。
她过生日点戏,第一个点的就是《西游记》。
平庸的读者认为她是为了讨好贾母,点热闹戏。其实他们忽略了,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封建统治的形象,“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以叛逆者的姿态出现,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敢于同十万天兵天将作战,这是向封建王权的直接挑战,是对封建王朝的极度蔑视。

这是宝钗喜欢的形象,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被压迫者要做世界的主人。
毛主席就十分赞赏孙悟空敢作敢为、勇于同各种妖魔鬼怪作斗争的性格,说孙悟空敢于违背唐僧的“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的观点,信奉“行善即是除恶,除恶即是行善”。
宝钗的能力和处境决定了她很难身体力行去除恶,于是她尽量行善,但在心里,她何尝不想做个孙悟空?
第二个戏,她点《醉打山门》。鲁智深难道不是一个封建社会反抗者吗?他打抱不平,打死恶霸,丢官弃世出家,后来还上梁山造反,宝钗欣赏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为名利羁绊,见义勇为的潇洒和勇敢。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鲁智深一生都在与压迫和束缚做反抗,做官时看不得恶霸欺人,做和尚又受不了清规戒律,招安后,又不喜欢体制内的约束。在哪里,他都是那个与众不同的人。好像《孤勇者》的歌词唱的那样:
他们说,要戒了你的狂,就像擦掉了污垢。他们说,要顺台阶而上,而代价是低头。那就让我,不可,乘风,你一样骄傲着,那种孤勇。
表面乖乖女的宝钗,内心是鲁智深式的狂野不羁。
如今网上群众都误解了,做出许多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脑洞视频来,以为黛玉是鲁智深式的叛逆者,其实是错的。
黛玉是向往人间烟火幸福的仙子,只是身体不能适应世俗环境,抱怨风刀霜剑。宝钗是向往世外隐居的高士,虽然能力足以在世俗中长袖舞八方,心里却鄙夷着身边的污浊。要说谁更像鲁智深,那自然是薛宝钗更多些。据说,鲁智深身上的刺青,绣的也是牡丹花呢!

后边宝钗敲打宝玉,又说了李逵给宋江负荆请罪的典故。可见《水浒传》也是宝钗的大爱。
毛泽东认为,《水浒传》是有“民主性精华”的古典文学作品,它的故事情节“有着民主含义”。梁山好汉们从行为上复刻了中国底层民众千百年来造反的史实,也从精神上反映了他们内心快意恩仇、翻身做主的渴望。
宝钗喜欢《水浒传》,表明了她暗藏心底的叛逆性格。
连神仙也发觉她是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为了让她能活下来,别成了烈士,癞头和尚供应了冷香丸药方,压住她“胎里的热毒”,这才给她一个安分随时寡言少语的外在假象。
因为有了冷香丸的压制,宝钗的外在是顺从世俗的,内心却依然是叛逆的,如同她外衣是淡泊素雅的蜜合色、玫瑰紫,里边的袄却是大红的。
金锁锁住了宝钗的命运(“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仙药压抑了宝钗的性情(”真真把人琐碎死”),家族拖累了宝钗的志趣(“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封建淑女外形的宝钗。可是,风月宝鉴是不能只看正面的。

当然,宝钗反封建,反得并不成功。
在书里,她最终被黑暗社会和悲惨命运吞噬。在书外,她被只看表象的万千读者视为封建卫道士,批判了一百年。其实,很多高喊着反封建的读者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他们心里的封建烙印,比宝钗还要深刻且难以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