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长善带团队集体创作劳动

2024-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近日的共读,走出泛泛而读、随性发挥的“舒适区”,向学习区(拉伸区)迈进。


这得益于德静老师给大家提出的新任务——梳理共读章节的行文脉络。

在《建议》91节里,苏霍姆林斯基现身说法——“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这一节其实是写给学校领导、校长的,要想成为好校长,要先做教育家型的好教师,做教师中的教师。单单是这一观点,能够落实、践行到万千学校,那就是教育之福、教师之福、学生之福、家庭之福了。

一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学校工作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教育和教学,是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抓住这个“牛尾巴”,并把它放在首位,教师方能成为好的、博学多识的、有威信的教师,成为教师的教师,这样,“教师中的教师”方能修炼成好校长——真正的出身一线又不脱离一线的好校长。

一,好校长 有标准

善于在从细节、微妙处消除冷淡、激发兴趣

生活无小事,工作也是如此。

要想做个好校长,做个好领导,自己首先要不断的丰富和革新,在知识和精神上努力做到今天比昨天更充实。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细节和微妙之处,或让人激动不安,或导致痛苦冷淡。

这是常态,无法避免。

好的教育领导者善于捕捉并激发教师们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带领老师们分析自己所教学科的优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相互关系中的优劣得失。

让工作变成修行的道场。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从好老师成长成好校长的模范领军人物。善从生活、教育细节中发现教育问题,分析探索背后根源,有针对性化解,以个人魅力影响带动周围,形成合力,带动团队齐步走。

二,发现问题  身先士卒

《战国策》中记载有《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生发开去,上升到国家大事,从而演绎了一场“战胜于朝廷”的治国佳话。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勤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教育有心人。

他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孩子们的思想贫乏,决定带领教师团队进行创造性劳动。

1.发现问题→追根究源

学生们的词语贫乏,表现在课堂上的回答苍白无力,毫无表情,思想贫乏,表现在。使用词或词组时,潜意识中无法跟周围鲜明的实物相联系。

一番认真思索后,苏霍姆林斯基忽然发现,词(词组)没有进入儿童的意识,没办法成为思维的工具,反过来,思维就无法在反哺并发展他们的言语。

不是孩子生来如此,而是孩子进入学校后,甚至早在家庭里,没有被教会如何思考。

2.身先士卒 ,带孩子们到自然界去改变词语、思想贫乏的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绝对是个行动派。他亲自尝试把创造性活动当做发源地,带领孩子们到果园去参观,这样,大自然中的果树、花儿、蜜蜂,天空中的云、雨,经由眼睛,进入头脑,这才是知识最重要的源泉。在这“汩汩泉水”的滋润下,师生一起学习用词来体悟、表达事物现象的细微差异。

作为教师作为领头雁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小作文,亲自参与实践历练。就这样,一点一点改变孩子们词语贫乏、思想贫乏的现状。

3.由点带面 影响团队

自己实践中的观察所得、点滴想法、实战经验及时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以教研活动、头脑风暴等方式吸引大家一起踏上“集体创造性劳动”号列车,间隔一段时间,共话观察结果,一切省察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多的老师带着自己的班级,走进“思维的源泉”——大自然中去。

三,带领团队  固本强基

当“把课堂开到自然界”的思维课坚持一段时间后果然初见成效:孩子们的思维变得鲜明丰富、有表现力了,他们的语言也更有色彩、更动人了,教育技巧的新境界——善于教儿童进行思考展示到老师们眼前。

苏霍姆林斯基就将思维课的过程、路径和经验共享给其他老师,大家一起努力“教儿童如何思考”。

团队上路、前行,自有“一路花开”在不远处等待。

作为教师中的教师——好校长(校级领导)就可脱身而出,做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者,组织并联合教师们学深悟透“集体创造性劳动”的意图和思想。

如此一来,毫不藏私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想自己研究词的教学和发展儿童言语的工作情况合盘托出,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各年级词的教学、儿童的观察与积极活动相融之后,如火如荼的开展。

“词与思维相统一”这一核心理念被真正接受并践行,全体教师以信念为基、活动为要,共同带着儿童去大自然参观,去写作,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创造性劳动”这列“火车”步入正轨并全速前进。

孜孜不倦探索未知的苏霍姆林斯基继续带领团队奔赴下一个新课题: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开启新的研究课题——思维与情感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