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感觉时间过的快,有时过的慢——用公式来解答。
首先本人学历有限,社会经历有限,接触到的专业学术有限,但每耳睹目染也看了一些,又有些小想法,又不甘于自己消化,又不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又想写点东西刷刷存在感,(3:4)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来。
PS: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数据、逻辑、观点(引用的会注明引用)不做保证,部分事实使用夸张、比喻、偏激、两极分化等方式叙述。三观未正者请在家长及专人士的带领下观看。欢迎吐槽!
已经忘记从哪看到的了,只记得大概意思是,动物体内有生物钟,作为进阶为现代化人类的动物,已经摆脱了用生物钟记时,而使用手机、手表、目测日位而定位时间。排除地球、太阳等公转的基本可以忽略的误差数,一天的时间是固定,排除睡觉、吃喝拉撒等杂碎时间,所做的活动量也是有限的。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还会有时间快慢之分呢?(引子到此,那么进入正题吧。)
一 举特例说明。
1:今天的任务是整理仓库。从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一直在装货卸货,搬来搬去,连中午饭都没吃,不知不觉的一天就这么快去了。时间过的真快啊。
2:今天没具体任务,收收邮件,等待回复,发发传真,吃吃饭,喝喝水,养养龟……唉?怎么才下午一点?还有四个小时才下班呢。时间过的真慢啊。
3:今天的任务是顶着桑拿天跑外出跑几个地方,从A地到B地公交1个半小时,从B地到C地地铁45分钟……一圈跑下来,下班了。好累啊!
有没有戳中你的?站出来举手!
二 分析
运动则意味着要消耗体内的能量,能量消耗过度,大脑的营养就跟不上,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总指挥的活动量多少和关注的事物数量多少,则关系到对时间的具体感应。
下面是推导过程:
运动量→能量消耗→大脑的活动及关注的事物数量→对时间的具体感应。
1:关键词摘取,高能量消耗,单一活动数量占用了整个固定时间。
2:关键词摘取,低能量消耗,多活动数量。
3:关键词摘取,中等能量消耗,多活动数量,时间重复消耗在同一事件上。
由此得出,能量的消耗高低,活动占用的时间升序及数量,补充能量的多少等因素都是大脑对时间的感应的主因。
设单独活动内的能量消耗为E,单独活动内的补充能量为Y,单独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为T,活动事件数量为M,自身对固定时间的感应速率为W。
由此得出:
单一活动的时间感受速率公式:(能量消耗E-补充能量Y)/单一事件所占用的时间T
多活动的时间感受速率公式:((能量消耗E-补充能量Y)/单一事件所占用的时间T)(E2-Y2)/T2(E3-Y3)/T3……(Em-Ym)/Tm=对时间的感应速率W。
为了方便计算,故对公式中的参数做统一的规定。
能量基数:1,200卡路里以内。
2,201~500卡路里以内。
3,501~1500卡路里以内。
4,1501~2000卡路里以内。
(后以500为单位,逐层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活动(活动相对应的时间):为方便大家计算,特举例说明。
吃饭:(准备)做饭30分钟+热饭30分钟+用餐10分钟+洗碗2分钟(没有的则相应减少)
喝水:取杯拿水+喝完。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时间划分:1,30分钟之内(不足30分钟的)
2,31—60分钟
3,61—90分钟
(后以30分钟为单位,逐层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我们先来做个模拟练习,测试W的值。
1:搬货:E为5,Y为2,T为12。
上侧所:E为2,Y为1,T为2。
喝水:E为1,Y为2,T为1。
代入公式,(5-2)/12(1-2)/2(2-1)/1=-0.125
(有人问8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有半小时跑哪去了?这个就涉及到时间消耗问题,如E与Y相等时,结果就是0,那结果W就不成立,故EY相等时,直接将T取值为1。此处省去计算。
2:收发邮件:E为2,Y为1,T为2。
吃饭:E为1,Y为3,T为2。
发传真:E为2,Y为1,T为2。
上侧所:E为2,Y为1,T为2。
喝水:E为1,Y为2,T为3。
其他杂事:E为2,Y为1,T为3。
代入公式:(2-1)/2(1-3)/2(2-1)/2(2-1)/2(1-2)/3(2-1)/3=0.167
3:A地办事:E为3,Y为1,T为4。
B地办事:E为3,Y为1,T为4。
C地办事:E为2,Y为1,T为2。
吃饭:E为1,Y为3,T为2。
其他杂事:E为2,Y为1,T为2。
代入公式:(3-1)/4(3-1)/4(2-1)/2(1-3)/2(2-1)/2=-2
可得:
所以当速率为负数时,你就感觉时间流逝的很快。
当当速率为正数时,你就感觉时间流逝的很慢。
如果你相信了上面的公式,就请着手计算下自己的真实情况吧。
如果不相信,那么我只能说实话——其实上面的东西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拍砖了?(__) )
关于自身对时间快慢的感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问题比较,如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心情烦躁度,心情愉悦度,事情的复杂程度,做事的专注度,多件事情穿插操作对脑力专注度的影响……等等因素。目前还没有转化成数学公式解读的先例,但未来,应该会有这样的数学家吧,把道理论理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解读出来,在此就不多做设想了。
(对于胡说八道,我是一本正经地在说!纯乐,仅供吐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世纪古汤(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89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