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深夜的回忆——我的父亲2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故事在你我身边

充满活力的大城市中的我的父亲

年轻时候的父亲是意气风发的,这是我听过身边的亲朋好友对父亲最多的评价。

二十郎当岁出来闯荡,似乎是近代中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的百姓故事,成功者大把,失败者更是大把。

不过出来闯荡有时候凭借的就是一股心气,心气到位了,就啥都不怕,年轻加上闯劲就是最大的资本。

其实我觉得我父亲更像是古代的一名书生,古文经典他没少读,笛子、二胡、电子琴都是无师自通的,啥曲子他听上一半,就能跟着演奏起来,有时候还能炫技一般的穿几个和弦去应和上一曲,一手好字龙飞凤舞也写的很有味道,钢笔的毛笔的,家里都还留着他裱装的‘墨宝’。

听我母亲说,我父亲还会写诗,不是那种晦涩别扭的现代诗,而是律诗绝句。

我总觉得他是一个生错了年代的人,在那个人人下海,精神文明还不是很丰富的时代,我父亲的种种文化积淀只能凝聚成为他个人的修养,当然,这也增加了他与人沟通交流时候的砝码,特别是善于交际这点,是他人对父亲的又一个超高评价。

若是在当前这个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年代,我相信,父亲只是凭借着他文化上的‘十八般武艺’,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可惜的是,那个年头的出门闯荡,经商就是唯一的路了。

父亲去了广州,毫无疑问的,那是那个时代风华最盛的地方。

灯红酒绿的大广州肯定是有足以迷惑父亲的‘障眼法’的,往往听到的故事都是某人到了大城市被晃花了眼,接着就被晃瞎了心,最后平白做着发财梦,然后一步错步步错,堕入了地狱和深渊。

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里,一无所有的父亲又经历了什么?

那个时候的轨迹我无从考证的,但是我想,即便是父亲这种带着书卷气稍稍有点古板和传统的人,一定也好好地逛过广州城,去吃些小吃,去录像厅看电影,去见识下大厅里的卡啦OK是什么热闹的景象,远远地看下繁华地段的商务大楼,看着那些西装革履进进出出的人,看着那些夜总会门口被漂亮女孩搀扶着红着脸的有钱人,看着那些大把大把提着整包现金钞票抢着买单的人。

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有和什么人取过经(我觉得大体他是有了解过的),他也并不是和人搭伙组伴出的门,只身一人的他去了广州城是怎么安顿下来,又怎么琢磨自己未来的路?我只能确定,那时候的他相比其他人,是更聪慧敏锐的。

挺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我父亲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生意方向。

他一步到位的径直去了批发市场(这点获得了母亲的证实,母亲告知我父亲从一开始就做的批发倒卖的生意)。

同样的,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做过任何的市场调研,他就在批发市场上批发了一些小电器。

像是调频收音机、电子钟这些玩意,是在那个时候还属于紧俏生活用品的产品。

他就这么赌上了手里的资金,然后背着一编织袋的电子产品,坐着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去到了县城,去到了那些稀罕这些东西的地方开始了倒卖。

他就这么一来一去,背着那个编织袋在大汗淋漓中,在臭气熏天的车厢中,这么一趟一趟的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就像乔家大院里的乔大商人说的那样:货通天下。

在那个并没有发达物流和信息交互的时代,凭着那个编织袋里装下的货物,父亲虽然没有货通天下,但也货通了两地、三地、甚至是四地。

父亲不像普通的行脚贩夫那样机械的倒卖。

就像我前面说的,父亲善于沟通,进货的时候他怎么砍价的这个就确实不清楚了,但卖货的时候,他怎么获得当地需求,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二。

父亲曾经提到过,他会和来买货的人聊天,其实就是简单的拉拉家长里短,别看父亲年轻,可肚子里的墨水足以支持他和人说出个一二三四五的道理。只要多聊几句,多聊几个人,他就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下次来的时候,就会兼顾着更新一下产品,后来还收取定金帮他人带货。

就比如,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录音机。

父亲说他倒也不是没想过贩卖录音机,但录音机在那个时候还算是一件家庭里的大开销商品,他拿不准他人的购买意愿到底怎么样。

直到在县城里几次有人打听询问,他才敢和别人约定下次带货过来。

这只是他经商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但也正是因为父亲抓住了这样的插曲,才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一桶金,两桶金的,也就这样积攒到了手中。

只用了很短的事件,家用的开销就这么被父亲背着编织袋支撑了起来。

根据两个姑姑说,周围的亲戚都夸父亲是好样的,别人出去一两年最后混个灰头土脸,只有父亲用了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往家里寄钱了。

冷静地来看待,父亲做的倒卖转手的生意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这并不是独属于我父亲一份的。

我想父亲这第一桶金的成功,根源除了时代特性外,还在于父亲的善于交际,或者说我觉得应该归纳为人格魅力吧。

毕竟在那时候,农村里的人刚刚出来,都多少带有点木讷羞涩甚至自卑的。

而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支撑了他的自信,那些沉淀出来的修养气质,也让父亲不怯于和那些大城市的人,和那些县城里的人去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

开了言路,只要稍用点力,商路自然也会开。

本来,按照那个时期的想法,像父亲这样靠着倒手赚钱的人,最终会选择安定下来,从在批发市场拿货,变成直接和厂家订货,从辛辛苦苦的行脚商人,到拥有自己一个容身之地的商铺老板,这是很多人的路子。

我父亲倒也是能折腾得紧,如果就此在广州扎下根,开发起来他的销售渠道,凭借父亲的能力,我想他起码能过上很是安定的生活,接着娶妻生子,买几个房子,把户口迁移过来,等到如今,说不定就成了富一代和拆一代了……

也就在这似乎已经是命中注定会有的轨迹中,父亲在经营了一年多的倒卖生意后,转而北上,直接跑到了西安这座古都做起了生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