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心念斋
教·养

因为会被成功女性的魅力所吸引,所以我喜欢看一些女性传记、作品,起初是好奇心,了解之后就是一种无条件的欣赏。三毛,张爱玲,林徽因,亦舒,铁凝,张小娴,于丹,蒙曼,曲黎敏,还有媒体人杨澜,陈一佳,柴静,章艳,陈鲁豫,李筱懿等,也包括一些短暂喜欢过的畅销书作家苏芩,安妮宝贝。进一步探索就像挖掘宝藏,所想所爱的一切如数家珍般呈现在眼前,挑战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渺小。学海无涯,永无止尽。

1993年杨澜还在央视主持《正大综艺》,那时候我很小也算不得会记事,对于她的了解也仅限于现在的她和书里看到的曾经。总之,我知道她红遍大江南北,尤其中国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唯一的信息传播只有电视和广播。作为名人,如果止于眼前的名和利,没有更高的眼界和追求,也只能在已有的领域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几年。时代瞬息万变,如果没有更高的见识,就无法用敏锐的触觉捕风捉影。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怠慢、松懈、自满会一步步吞噬掉梦想。因为会双语主持,所以杨澜第一次受邀去蒙特卡洛担任申奥陈述的直播主持人,然而,在蒙特卡洛的一周时间里,她的情感和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她看到了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国际化视角的巨大反差,一己之力只是杯水车薪,爱莫能助,无疑最后申奥失败。但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刺激,深感自己对外面世界所知甚少,回国后就下定决心辞去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出国留学。这种魄力、胆识和眼界,现在看不算什么(但并非容易做决定,舍与得的较量权衡),那个年代需要足够勇气,在未来的种种不确定中,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自己不可以坐井观天,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重新认识人生的维度——高度、宽度、长度。“那时候,我的心中有个模糊的梦想,要去探索一个更大的世界。”因为有了自己的选择,才会在后来的岁月遇见她的爱人Bruno,因为有了正确的选择,做了正确的事情,一切发展趋势才顺利。

细致想来,杨澜未雨绸缪的智慧离不开好的教育本身,还有她与生俱来的骨子里不服输的韧性,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遗传基因—外婆,她的偶像。写道:“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的浙江绍兴。幼年时,按照旧传统,女人必须缠足,而且负责执行这一残忍任务的就是她的亲生母亲。为了防止孩子扯掉裹脚布,外婆的母亲甚至用针线把布条和脚上的皮肉缝在一起!因为疼痛,外婆彻夜哀号,终于让有了一些新观念的外婆的父亲无法忍受了。他说:“现在已经是民国了,大城市的女孩不再缠足,我看就算了吧。”就这样,外婆的缠足被终止了,她有了一双半大不小的“解放脚”。而就是这双半大不小的解放脚,让她能够在17岁那年,为了逃离包办婚姻,半夜出逃,一路东躲西藏,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上海,进入一家手帕工厂做起缝纫工,后来创立家庭作坊……回头想来,一位不识几个大字的乡下女孩,要有怎样的决绝,才能克服恐惧,向一个未知世界迈出自主的脚步?”所以,你的努力、你的成长、你所有的进步,不仅是一种表达对自己好的方式,也是无形的光环和财富——受益于几辈人的恩泽。内心笃定,底气十足,充满着砥砺前行的力量。

事业上的成功不代表婚姻一定成功,也不代表教育子女一定成功,但是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杨澜也在书里简单的谈及教育子女的小故事,她的宗旨就是尊重孩子,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的,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爱护,那还能指望谁呢?这也是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根本区别,前者培养的孩子在一个标准下被过分压制的成长,没有个性特征,所有人被集体“驯化”,而后者,是在正确教养的道路上分化出的杰出人才,个性鲜明又全面发展的群体。

穷养儿子富养女这碗毒鸡汤就别喝了。穷养儿子真的能养成巴菲特吗?富养女儿难道都能成为林徽因?现代社会,男孩女孩都有独立人格,所以孩子既需要穷养也需要富养。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穷养和富养究竟是什么?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钱,即家庭的经济条件。经济条件好就富养,经济条件不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穷养,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穷养儿子富养女在贫困的家庭里好像不适用。但事实上,穷养富养不是财富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极端有钱和极端没钱都是少数,大多数还是中产阶级,这些人群当中有的家庭穷养有的家庭富养。有的家庭好不容易生出一个儿子,那简直溺爱的匪夷所思,也有的家庭钱不算太多,但父母知书达理,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买书看画培养兴趣,孩子既得到穷养的教育也得到了富养的滋润。

我们必须坦率的去接受和承认,任何社会都是分层次的,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社会都是分阶层的。英国BBC有一个纪录片“seven-up人生七年”,导演从1964年开始记录14个七岁的孩子,每七年就对他们拍一次,一直持续到2013年他们56岁,才结束对他们的拍摄,这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学工程。不同背景的孩子人生确实也不同,结果非常残酷,大部分来自精英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混的不错,来自底层阶级的孩子大多数仍混迹在底层。阶层好像被凝固,听上去让人很绝望,好的资源早就被既定的格局瓜分完毕,从父辈一直传承到子女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就打洞”。

也许有人会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很平等、不分层,那只能说明他们不了解情况,很多小说细致的描写了那个年代的生活,从王小波,余华的作品略知一二。在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农民进城被称为“盲流”,城市之间也分三六九等,有的下放知青为了返城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外来人口去北京,有了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即使在北京,也有大院里和胡同里之分。我记得小时候,根本没有交通拥堵的概念,父母那辈基本上都是自行车族,马路上的车行道除了有少量的公共汽车之外,其实是给极少数特权阶层的专车专用车道。在小汽车里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之间,家里装了电话的人和没有装电话的人之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总体来说那时候的生活比较单纯简单,但阶层是存在的,只不过贫富差距没有太大,没有切割到自身利益的问题都是隐性的,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麻痹大众的心理。

经济发展在进步,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文明发展也形成正反馈,阶层分化会随着财富积累的多寡,而呈现出社会地位的高低,正相关到人民的利益,痛点就是显性问题,这个时候人们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才会有所谓的逆袭。细心的人会发现,社会里暗藏着一个上下层的通道,让人员可以流动,让身处底层的人看见希望。逆袭,你以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逆袭者的目标无非在金字塔上往高处多走几层,但是国家、社会的制度自上而下,不可能随时会出现革命式的推翻政变,把现有的金字塔打碎再去随机建造一个,如果真那样,社会只会动荡不安。一个人出身好坏是运气决定的,运气好坏不同于命运的好坏,小富小贵可以靠一时的运气,因为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命却影响着人的一生,起着决定作用。有一句话说的很在理“性格决定命运”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性格好,吸引来好的运气,命也差不到哪去。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会一辈子都交好运,也不会一辈子走霉运,能量总是守恒。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信命,这是态度,要清楚自己有所能而有所不能,了解自己就是尊重生命。认命,不是认怂,这是敬畏之心,客观看待自己,不超越自己的生命能量,要相信有一些风景低海拔地区无法欣赏,而你忍受不了高原反应,所以对于得不到的就坦然接受。

不论是运气好的你——出身好,还是出身贫寒——运气不好,未必代表没有好命,关键是环境因素和我们自己如何把握未来走向,这离不开个人的努力。逆袭者更需要努力,因为你在努力的同时别人也在努力,甚至比你想象中还要努力,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超级富二代赌王的小儿子何猷君,颜好财多智高,比起他的努力,你付出的可能远远不够,试图超越别人而付出100%的努力也不代表可以逆袭成功,不过你可以超越之前的自己。绝大数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处在松懈的状态,还没有等到上帝给你打开窗户就已经先放弃了,不疼不痒的挣扎努力着,所以逆袭不成功是常态,成功的反而是少数。美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英国伟大的发明家乔治·史蒂芬森,他们才是真正的逆袭者。努力不足以形容他们为之奋斗的状态,在好运没有眷顾之时不去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不用自己的无能去抗衡这个世界,做无谓的牺牲浪费生命,而去付出异于常人的代价,坚韧不拔,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找到关键驱动点——在事情中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找到问题的核心,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真正的逆袭成功,过程很漫长,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有可能跨越社会阶层的束缚。毕竟金字塔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窄,向下的通道越来越宽,只要稍微不努力,跌下去的速度会比想象中要快。

来说说明国才女林徽因,她出身高贵,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的后代。她的祖父林孝恂、父亲林长民气质儒雅,善写诗文,工书法,在北洋军阀时代,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林徽因的叔叔、姑姑们才华横溢。从少女时代开始林徽因就在北京著名的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校读书,跟随父亲到各国去游历,结识了不同的人,还在英国待了一年多,其中接触了不少剑桥牛津大学的留学生,徐志摩和林徽因也相识于那年。培养一个林徽因可不是普通家庭能做到的,她的背后是高度的学识、教养、文雅、得体。如果没有钱,如何能投资孩子去学钢琴、绘画、芭蕾舞?怎样有机会让她出去见世面?所以要培养一个淑女,父母确实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何谓白富美?身为女子,洁身自好为白,经济独立为富,内外兼修为美。白于品性,富于思维,美在心灵。何谓高富帅?身为男子,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为高,大爱于心福泽天下是为富,大略宏才智勇双全是为帅。高于眼界,富于实践,帅在素养。所以有时候投胎也要有技巧,宿命来说,投胎到亿万富豪家总好过非洲难民家,连温饱都成问题,就别提穷养富养了,说不定哪天就饿死暴尸荒野,所以这个跟穷养富养没多大关系,投胎也算子宫红利。

在传统社会,穷养富养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孩子就是父母的投资品,所以父母是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得预期收益,想要获得回报,越高越好。富贵多淑女,纨绔少伟男,父母担心自己对孩子的投资失败,所以信奉穷养儿子富养女。男孩子是家里的顶梁柱,需要承担家里的责任和压力,要赚钱要养活家庭要足够坚强,所以觉得男孩不可以富养。而对于女孩的想法无非是希望她嫁的好,这是人生最大的任务和出路,吃穿用度不愁,不需要有太多生活压力和负担,“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不要求学习和工作,只需要打扮漂亮,温柔贤淑,驭夫有术就可以,婚后操持家务再生几个孩子,这辈子就齐活了。现代社会,这个观念早已不适用。

科技正在改变世界,那些固化的老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每个人都无法逃离。时代变化太快,但我们的价值观还停留在上个时代。2009年中粮收购蒙牛的时候说不参与经营,他们给蒙牛3年时间来适应交接,直到2012才正式完成交接,换了蒙牛总裁。如今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创始人辞任时发文表示:他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是的,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不是你跟不上时代,而是时代抛弃了你!所以观念要与时俱进。

现在社会男女平等,女人需要自食其力更需要经济地位,这是女权,女人的权利。小说《围城》里面方鸿渐的太太孙柔嘉第一次上方家的门,方鸿渐的爸爸方遯翁听说柔嘉要去外面做事情大概就说了,我有句话要劝你,做事固然很好,不过夫妇俩同在外面做事,家无主,必然会让家庭乱七八糟,我并不是一个顽固的人,但我总觉得女人得管家。孙柔嘉当面直点头,但是出了门就对方鸿渐抱怨说“你们方家也是离奇,要我孙柔嘉一个大学毕业生嫁进你们家要去当没工钱的老妈子,你们方家还没这么阔!”。孙柔嘉敢反抗,是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主要是她赚的钱比他丈夫都多,有底气有能力不理传统那一套。其次,“穷养儿子富养女”现在看来结果很可怕,举个例子:两个经济条件差不多的家庭,养男孩的家庭实行穷养政策,让小男孩做家务靠劳动赚零花钱,从小就知道赚钱不容易,所以非常自律和节约,不舍得花钱。养女孩的家庭实行富养政策,小女孩从小眼界就很高,出入都是豪车接送,住高级酒店,生活奢侈。话说回来,女孩子难道就不需要节约和自律吗?男孩子难道就应该抠门节约,一点也不享受生活乐趣吗?这种极端的二元教育真会摧毁三观,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非黑即白,宠爱不是给于最好的,而是最合理的,溺爱也不是教育的方式。经济学有一个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不可逆,其习惯效应较大。孩子住惯五星级酒店,吃惯了大餐忽然改住小旅馆,心理防线很容易崩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什么自古以来,富贵豪门经历风云突变,家道中落后一蹶不振,很难东山再起?因为从小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消费习惯效应大短期内不易改,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就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草根阶级逆流而上,有了功名利禄后,大部分人依旧保持朴素节约的精神,致力于把家业发扬光大。设想一下,如果男人全都很严肃很抠门,只知道赚钱养家,而女人,没有独立性,只知道花钱消费满足无止尽的购物欲,那世界是多么的无趣,多么的矫情。

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具有独立人格,所有的孩子既要穷养也要富养,穷养很简单,父母尽力给孩子爱和教育,不要让孩子轻易得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从小杜绝,成年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爱可以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未来幸福生活的概率会提升,孩子身强体壮,有聪慧理智的头脑,可以少犯承受不起的错误。父母不可以帮你做决定,但可以给你提供选择,最终的决定权在于你,但是父母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你筛选。这个前提是父母本身要成长!选择那些认为你应该了解的,对你有用的,你感兴趣的,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有智商,情商,逆商,财商的人。巴菲特有一个儿子彼得·巴菲特,在三十岁的时候有了一对女儿,他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条件,于是开口找巴菲特借钱。因为当时家里有四口人挤在了100平米的房子里,不够宽敞舒适,但是抠门的老爹让他像一般的美国人一样去贷款买房,不借钱。这个就跟国内一些父母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给足爱,从小放到国外,虽然这是父母认为的爱的方式---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接受更好的教育,要钱给钱,要车给车,溺爱的正反馈,无法给予精神力量的关爱就从金钱上去弥补和安抚,最后酿出大祸,有些留学生在国外欺凌同学被判刑,开跑车撞人逃逸,,因爱生恨杀人…屡见不鲜。试问,孩子之过,父母是不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富养孩子,就是让孩子见世面,受到良好教育,琴棋书画艺术提升,寒暑假父母陪伴孩子去旅行,欣赏世界各地的美景,见识人类文明。当然,这些需要经济基础,和一切艺术有关的费用很高,出国旅行的费用也不低,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富养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人生投资,所谓博雅教育,也是精英教育,不是普通的家庭能够承受起,真的富养不吝啬,孩子才可以养成精致的审美观,一辈子过得丰富多彩。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做实验累了,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每每都以拉小提琴为自己解乏增益乐趣,陶冶情操。那是一种熏陶过沉浸在骨子里的富足教养和习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万千的性格因材施教,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物进化的过程会用进废退,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生物的变异定是沿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而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这么说来,一个孩子从小战战襟襟、胆小懦弱,和他生长的环境、母体里携带父母遗传的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这时继续穷养他,就会让他更自卑。有的孩子从小花钱爽快,对金钱没有概念,这时再富养,孩子反而容易变得骄纵放肆。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进化”的过程,为人父母,应当去了解孩子,悉心的观察和耐心的陪伴,及时发现不足,趋利避害,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爱和自身的行为同样重要,无论高低贵贱,普通阶层还是富裕高层,自身需要理性、文明并尊重孩子的独立品格,这样才能培养出平衡、健康、快乐的孩子。头脑聪明,拥有审美情趣,能创造财富并且珍惜财富,懂得爱和感恩,这些都是随之而来的馈赠。

孩子们以自己的存在提醒着父母生命的美好,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父母先成长起来,或者说教学相长,在教养孩子的陪伴中,父母也随之变得更博爱更有力量。

            —Queenie 2018.3.1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