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婚姻育儿人文社科

为什么说中国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维?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34人  唐风客

现如今“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已经成为教育圈里面的热门词汇,在美国全球教育协会所倡导的4C核心能力中,批判性思维也是其中之一。而“中国孩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往往被中外媒体不断炒作,这其实也是对中国教育体系以及中国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比较客观地评价,值得中国家长与教育者的反思。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很多人都在提这个名词,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准确含义。其实批判性思维就是把事物的表现和其本质区分开的能力。可能有人会误以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刻意去反驳或者凡事都批判。但其实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独立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一下中美两国课堂上的区别。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当美国老师跟学生讲述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之后,有的学生就会说他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说孔融可能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挑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还有的学生讲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说年纪小应该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纪小,所以应当拿小梨。然后又讲年纪大应当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纪大,所以他应当拿小梨。我们看到美国的老师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第二个例子是在一个中国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跟全班学生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完后,一位学生问老师,午夜钟声响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东西都变回原样,为何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原样呢?当时老师却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说考试就是按照课本知识来考的,否则拿不到分。

在中国的教育中,老师就意味着权威与服从,这是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的一种观念,学生要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被认为是好孩子,他们受到大人的喜爱也享有更多的资源。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将受到惩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思维言行就会受到束缚。

批判性思维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们的本质,并做出理智的判断。比如有的专家说多吃燕窝让人皮肤更好,一般人得到这种信息的时候可能会欣然接受,甚至深信不疑。但实际上,“吃燕窝”和“皮肤好”之间可能仅仅是相关的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有可能是会吃燕窝的人本身就注意皮肤的保养,花心思在护肤品和美容上,所以皮肤才会好。所以我们在得到一个信息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有什么证据支撑吗?证据的来源可靠吗?还会不会有另一种替代解释呢?

谈到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大家很自然地会将目光投向西方的各个学术流派,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早就有批判性思维的身影了。《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就很好地体现了古人对于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追求。

博学之,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网络之上的,一个人首先要具有成长性思维,不断学习不同维度上的知识,不断的实践。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讲到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他提到大多数人都只养成一个学科,比如经济学,的思维模型,试图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这就好比“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是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笨方法。

审问之,意思是接触到信息之后,要去提问,要去质疑,不能一股脑地全部吸收外界的东西,没有理解和消化。

慎思之,我们不仅要思考,还要慎重地思考,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

明辨之,做到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对事物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

最后笃行之,思维不能以思维本身结束,思考总是要服务于生活和实践,你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思考的好不好。这其实就是我们建设批判性思维的一套方法论。在博学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审问、慎思、明辨去分析事物,最后落在实际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呢?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从教孩子学会提问开始的。当孩子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老师会引导孩子们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目的了吗?你怎么看?为什么?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观点有偏颇吗?在哪里?作者用了什么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他的论证充分吗?他的假设靠谱吗?等等。老师还会教孩子如何判定一段陈述是事实还是观点,并且让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有效的论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些方法也可以利用到我们日常的家庭教育当中,教会孩子当遇到任何事情时可以多跳脱出来想一想,多问一个为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