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概梗
一.《经法》是古佚书《黄帝四经》的第一篇,共分九节,是讲论自然和社会中所存在的恒定法则。
首论“道生法”及“法”的重要意义;以下则分别论述:如何征战伐国;治国之次第;判断“六顺”、“六逆”的标准;理顺君臣、贤不肖、动静、赏罚诛禁四个对立关系;“执六柄”、“审三名”的人事之理要取法“建八政”、“行七法”的天道;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因素便是考察一个国家是否存在着六危、三壅、三不辜、三凶、五患;天道、天理与对其进行取法和再现的人事之理乃是“道”的合成大要。静观悟道、循名究理、循法执度三者有机结合,乃《经法》之大要。
二.《十大经》是古佚书《黄帝四经》的第二篇,共分十五节。
本经主要讲形名、刑德、阴阳、雌雄等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中关于“不争”及“雌节”的论述,发展了老子道家思想;也为后世道家学派如《淮南子》所继承。其中《兵容》、《本伐》两篇专论古代军事战争,为道家重兵说又提供了佐证。
本经以《名刑》结束,反映了本经“循名复一”的主旨。
本经立论,多采用黄帝与大臣对话的形式,很多篇幅保存了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有很重要的史学传说价值。
本经标题为《十大经》,而分为十五篇,“十”仅是个虚数,并非实指。
三.《称》是古佚书《黄帝四经》的第三篇,不分小节,中间标有墨点处起分段作用,并标示韵脚的转换。
本经近似于古代格言和谚语的集萃,因此,段与段之间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而作者在纂辑时却是尽量努力地把相近的格言谚语编排在一起。
本经名为《称》,所以本经主旨就是通过对阴阳、雌雄(节)、动静、取予、屈伸、隐显、实华、强弱、卑高等等矛盾对立转化关系的论述,为人们权衡选择出最正确、最得体、最有效的治国修身的方案。
篇终整整一大段专论阴阳,初步建立了阴阳体系的框架,为后世阴阳五行学说理论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道原》是古佚书《黄帝四经》的第四篇,不分小节。
“道原”,就是对“道”的本体和功用进行探源。“道”是既无始又有始,既无名又有名,既隐微又显明,既小而无内,又大而无外,既不可企及,又可以企及,既虚又实,既运动变化又静止恒定……这种“道”的二重组合就构成了“道”的既不可感知又可以感知的本体论。
由于“道”的这种二重组合,就使得“道”具备了可阴可阳、可柔可刚、可损可益、可无为可有为、可退可进、可屈可伸等等一系列特质。
掌握了二重组合的“道”,自然可以“握少以知多”,自然可以通过审分定名的无为的手段,达到“万民不争”、“万物自定”的无不为的目的,从而复归到“恒无之初,迵同太虚”的真正无为的最高理想境界。这即是“道”的功用所在。
经末“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四句,是对“道”的本体与功用的最高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