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简书共风流

争执是因何而起的?

2020-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欢悠悠

我们都说父爱如山,但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男孩要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在成长的路上,第一个要翻越的其实就是父亲那座山。

一家人外出,我家孩儿作为新手司机,当仁不让,他老爸在副驾驶一路悉心指导。

前半程还好,行至一处,忽觉大货车纷纷向左靠拢,隐约见前方大货车与小型车分道指示牌,而此时我们却在最左车道。在车流如织的马路上,尽快转到最右车道,是当务之急。

终于抓到一个机会,孩儿爸去开路了,他打着手势,嘴里喊着“快点儿,快点儿!”司机紧握着方向盘,配合的似乎不够到位,终于挤过去了,我才松了口气。

指导员上车了,“刚才为什么不快点儿?”“有必要那么快吗?”……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声音都挺高,却争不出个所以然。我慌忙打着圆场。

又行了几个路口,该左拐了,变道也不是太顺利,车身斜着占两个车道,偏赶上红灯,一会儿绿灯了,车流量较大,前方车慢吞吞不起步。

“你该鸣个笛”,司机对指导员发话无动于衷,指导员只好亲自上手了,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尴尬。

一路上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争执,不说了,唉!

由于看问题的立场角度不同,导致观点相异,各执一词。

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从各自立场出发,所见可能全然不同,其实很正常。但因此在普通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争辩,也许会带来无穷的是非争执。

更有甚者热衷于自以为是地争辩,乐此不疲,其实谁对谁错,有时真是难以分得清,但普通人受视野以及精神境界的局限,往往陷入其中,无休无止,由此引发一些暴力事件的,也不鲜见。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下事理有分别,就有不分别,有辩论,就有不辩论。这是如何讲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已,而一般的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凡事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大小、长短、是非、好坏,有时只是一家之偏见。

个人主观成见,常常被看做牢不可破的真理,看待世间万物,衡量是是非非,有时真的难以找到一致的标准。

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是人们通过价值评价,将其分为有用和无用,从而也在外在上有了区分。

我们的认知是相对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凭主观臆断胡乱想象。清官难断家务事,当事之人有时还难以理的清,他人又何必说三道四!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下万物中没有比秋天动物毫毛末端更大的,而泰山却是小的;世上的人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却是短命早亡之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