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你太焦虑,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
文/于格
1 人为什么会焦虑?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空旷的羊肠小道上,迎面走来一个女孩,她有着飘逸的长发,窈窕的身姿,姣好的面容,若有若无的一丝笑意,与你心里勾勒的梦中情人并无二致。她走近了,走近了,这时,你会不会紧张?当然会。
再假设,还是同样的场景,空旷的羊肠小道上,迎面走来一个女孩,普通的相貌,普通的身材,普通的装扮。她也走近了,走近了,这时,你会不会紧张?肯定不会。
为什么紧张前者?因为在乎。
再假设,机缘巧合,你心仪的女孩嫁与了你,你们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她还给你生下了三五个娃儿,最大的孩子都会出门打酱油了。此时,见了孩子他妈你还紧张不?当然不会。
所以,仅有“在乎”这一个前提是不足以产生紧张(焦虑),还存在另一个分界点——是否有把握。
在乎却没有把握,我们就会产生焦虑。
你焦虑吗?2 为什么焦虑越来越多?
当下,难以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焦虑。生活水平、物质环境和医疗条件与日俱增的同时,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加大也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媒体的四通八达更是让这种贫富不均进一步透明化。
引用一句查尔斯·狄更斯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在承受着这种经济飞跃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平衡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五十年前,粗糠杂粮,茅屋布衣,一夫一妻,就能轻易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五十年后,我们拥有很多,却永远在渴求更多,需要被满足的难度呈对数级别不断增长。
五十年前,人际圈子很窄,有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生活虽然闭塞却也怡然自得;五十年后,邮箱、QQ、微博、微信,各类社会媒介大行其道,“社会联结”看似紧密,人际广度的提升却在无形中瓦解疏远了和家人、朋友的内在联系。
五十年前,对比不过是隔壁张三家能吃白面馒头,村头老李家包了肉馅饺子,无关乎真正的多少和痛痒;五十年后,我们能看到首富和平民的差距,会调侃“有钱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乐,我们根本想象不到有钱人有多快乐”。
更有甚者,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和网络新闻都在告诉我们,在自身的世界之外,还有着更美好、更奢华也更昂贵的存在。恰当的生活,应该是买哪些正确的产品,吃哪些正确的食物,穿哪些合适的衣服。
电影屏幕和杂志画册上魔鬼身材天使面孔的明星、模特都在无声地强调,拥有怎样恰当的身高、体重和体脂率才算是理想,具备怎样的样貌、气质和谈吐才堪称完美。
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虚荣心共同勾勒出了这些条条框框般的标准,都在不断加剧我们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
于是乎,我们发现,世界越是丰富,生活就越是匮乏,欲望也越是膨胀,我们总想通过占有更多的物品和资源来填补内心安全感缺失的黑洞。于是,焦虑成了这个繁花似锦世界的必然产物。
而如何面对焦虑,是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3 焦虑的正面意义
关于焦虑,先讲个小故事。
十一年前,我刚上大学,入学不久,班上所有同学参与了一次心理测验,一个月之后,一小部分同学接到通知参加第二次测试。
很快,就有风声传来,参加第二次测试的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寝室可谓首当其冲、独占鳌头,六个女生,五个中招,并且是四个焦虑、一个偏执。
作为心理问题最重、焦虑值最高的宿舍,我们的大学四年是怎样一个光景呢?我罗列一下我们这个“问题寝室”取得的成绩——
专业学习上,有三人常拿一等奖学金,两人常拿二等奖学金,一人常拿三等奖学金。
学生工作上,我们宿舍出了四个院学生会部长、一个副部长,还有一个在校学生会任副部长。
毕业前景上,一位舍友大二时移民美国,考入一所名牌高校;四人考研,其中一人保送本校,三人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录取;另外一人,考上了国家公务员。
毕业时,我们宿舍的事迹光荣地登上了学校校报。当时,尚未流行“学霸”这个词,否则,我们可是妥妥的“学霸”宿舍。
所以,每次在课堂上谈到焦虑,我都试图传达这样的观点,焦虑不是洪水猛兽也并非穷途末路。就像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表述,焦虑水平和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式的零焦虑不好,压力山大、茶饭不思的超负荷也不好,中等水平的焦虑才可以让我们有最佳的效率和表现;且伴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对平和心态的要求也在逐步递增,越是重大的场合、艰巨的挑战,能否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于自我的发挥至关重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学生——
“我们可以和焦虑和平共处,每次出现焦虑情绪时,请把它当成一种信号,检验哪个环出现了问题,哪里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因为焦虑情绪无法安然入睡时,不必过度在意,可以看会儿书,追会儿剧,一晚上的睡眠短缺并不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表现。”
“存在必合理,每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利用好焦虑,你可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4 焦虑的消极体验
作为一个典型的焦虑体质,多年来,每次我要参加各类大小比赛考试活动时,溃疡、感冒、发炎、牙疼、肠胃不适,各种小病轮番上场,提醒我认真准备、积极备战。因此,焦虑情绪对我而言,既是一种轻微的疼痛和不适,又是一种变相的督促和鞭策。
工作以后,突然发现生活的版块复杂了许多,读书时候的焦虑多是在挂心成绩和名次,成家之后的焦虑却是在担心还完贷款的工资是否足够日常支出,年底有没有余钱来孝敬父母,孩子是否在按照正常的曲线发育成长,将来读书选哪所小学哪所中学,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是否能够继续保温和发酵,婆媳之间和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如何处之……
临近30岁的门槛,在这个古人所说的“而立之年”,我突然发现生活面临诸多的欠缺和漏洞,我突然看到自己内心有着太多的不安全感和随之而生的贪念,我的焦虑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值。
有一段时间,夜里难以入睡,脑子里盘旋着许多看也看不清、数也数不完的想法:上一个课题结题了,下一个课题要选择什么主题,上一篇论文发表了,下一篇论文要写点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才能评职称,什么时候又该为下一步做些准备……
这些想法一个接一个地闪过,让身体和大脑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无法放松,也无从解脱。
我承认焦虑可以给人带来诸多正面意义,可即便如此,很多时候,焦虑的确是种不舒服的感受。
有一天夜里,我在纸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
把一切欲望放大了来看,我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我想要婚姻的幸福和平和,我想要孩子的健康和优秀,我想要父母的安逸和无忧,我想要工作上的顺遂,我想要经济上的宽裕,我想要自己有所进步和斩获,我想要有自己的时间来读读书写写字……
写完之后,我突然顿悟,我太焦虑,是因为我想要的太多,我把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目标压在当下的自己肩上。
这让我想起在咨询室里,许多学生对我倾诉,他们焦虑,他们担心,他们害怕大学毕业的时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生活不会变成自己想要的那副样子。而倾诉这些的孩子,往往不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却是大一新生。
他们和我一样,都犯了一个错误,都把那些未来的事情,放在了今天的肩头,甚至忽略了当下,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最应该处理好的情绪。
宝宝不开森5 如何应对焦虑?
第一,平和的心态。
睿智的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时,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旦他用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现象下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很多时候,不是实力不足,也并非准备欠缺,而是心态的失衡导致我们临阵失常。对于一个人、一件事,太在乎了,太看重了,这种心态本身就会变成一种负累,牵绊着你的前行。
年少时,会把很多东西看得很重,觉得某个人或者某个节点会就此决定人生的走向,长大后才发现,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件事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生活是一种漫长的累积,一环一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把眼前的利益得失看淡一些,抱一颗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个关卡。
第二,做计划是个好习惯。
有时候的焦虑很简单,考试迫在眉睫,却还没有开始看书;工作任务马上截止,却还尚未着手做任何准备。
这类焦虑的根源是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感——未来充满变化与不确定,目标和梦想似乎遥遥无期,当我们感觉到自己难以把握和预测一些东西时,焦虑感便油然而生。
针对这类焦虑,不妨制定一个计划,把看似繁重的任务分配到不同的日期和时段,明确当下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一是能起到“心灵镇定剂”的作用,安抚躁动的情绪,二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可视化的步骤增加对工作和生活的掌控。
第三,不要放大情绪。
毕淑敏写过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好友向她诉苦,最近工作、家庭诸多不顺,blah,blah,blah……最后,好友总结,生活可谓千头万绪、一头乱麻。毕淑敏淡定地拿出纸笔,指挥着好友把这“千头万绪”一件一件理出来,再根据紧急和重要程度排序,哪件事应该优先处理,哪件事可以滞后处理。梳理完毕,发现落在纸上的“千头万绪”也不过五六件事而已,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解决问题虽需要时间和精力,却也能够从容完成。
很多时候,我们和毕淑敏的这位好友一样,被几件扎堆的琐事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肩上的重担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心力承受范围,殊不知,困扰我们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我们放大了的情绪。
因此,不要过分地放大情绪,挑战也好,琐事也罢,还它一个不拖泥带水的原貌,也许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第四,活在当下。
在那个顿悟之夜后,我花了一点时间,回望了一下以往的人生阶段。曾经,我借助着焦虑的“警示音”,督促自己学习、努力、奋进、成长;如今,在过去的积累和沉淀中,不知不觉,我渐渐拥有了一些东西。焦虑有其价值所在,但最重要的是,曾经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演变为我们的现在,而每一个现在,都会成为未来的基石。
所以,我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晚上,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亲爱的自己,你把今天过好了吗?
在我的生活中,焦虑不会因为这个习惯自此消失,可问题的答案会让我心安和平静,让我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焦虑,和我的生活。
因为我知道,只要过好了每一个当下,该来的未来,自然会来。
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