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辞职了
清晨,收到老大的微信,「我也辞职了,明年广州再出发。」
很意外,也高兴,意外于老大会将这个消息分享给我,她在心里恐怕早已不气我了;高兴于她也从被榨干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了。
老大是我所遇见过的最好的管理者,没有之一。
相识
我们相识于2015年,在一次兄弟单位的年会上。彼时他们想找一个文笔好的写篇年会的稿子,经人介绍找到了做记者的我。
拍照、采访,一样不落,我拿出了记者的专业精神。
老大是被请来的嘉宾,采访到她时,我问:“对您们公司办年会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老大认真回复我:“形式蛮特别的,可以借鉴……两家公司的规模不太一样,我们有七百多人,一般是分两场办。”
我一下子意识到老大的公司从规模上是大得多的,说借鉴那是客气。
一场活动下来,累得满头大汗,如愿交了稿,对方很满意,送了箱助农苹果。
和老大的缘分也从这里开始。
没多久,老大便约我喝咖啡,还带上了找我写稿的袁总。主要就聊聊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等。老大说见到我的工作状态十分欣赏,她也喜欢画画、看展,以后这方面就拜托我多带带她了。
后来老大常常约我,我们一起看了很多展,也带她认识了些艺术家。她带我户外短旅,共度周末,画画,泡咖啡馆。感情也在一次次交往中加深,我们成了半个亲人,我是她在国内的妹妹。最绝的是,我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主要是气质。
作为接班人培养
到了2016年,总编想依靠政府补贴小富即安,而我想参与市场竞争做一本能留下名字的杂志,显然,办刊思路不一致,我想换工作了。
老大知道后,很支持,于是将我介绍给了一家集团公司的创始人,规模跟老大的集团母公司相当。面试前,老大特地给我买了件像样的衣服,心里说不出的感动,然后将创始人林总约了出来,她极力举荐我,并对林总说,希望他把我当接班人一样地培养,如果不是,她就不推介了。
老大是林总一直想挖的人,对于一个自己挖不动之人举荐的人,自然很重视。
林总的产业涉及医疗、教育、艺术、养老等产业。他让我挑对哪几个感兴趣,我选了艺术和教育。
后来,林总带着我去参加了拍卖会,还去了他们公司总部,只是迟迟没定下来去哪个岗位。
眼看着跟上家的合同即将到期,这边又悬而未决,老大急了。
某天,我跟总编正在办公室楼下嗦粉,老大打来电话。他们公司有个基础岗位,不知道我愿不愿意来?然后老大说了一大堆的顾虑,看到我在记者这行做得这么好,面对如此大的跨行,主要是怕误了我。
我花了几秒钟思考,回复:来。
总编中途来叫我先吃饭,粉坨了,表情中似乎察觉到了异样。
老大事后跟我讲,她见林总迟迟不给答复,可能是老板太大了,考虑不到很多疾苦。她担心我马上要离职了,下家还没找好,刚出来工作也没太多积蓄,面临着房租、吃饭的问题。心想,交给别人培养,还不如自己培养。
在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同事关系。
倾囊相授
刚到新公司,同事们很和善,也许是顶着一张和老大一模一样的脸,让大家心生敬畏。隔三差五,就有人旁敲侧击来询问我跟老大的关系,我一般回答没关系,坊间便传得更厉害,有人说我是她的妹妹,有人说是堂妹/表妹,还有人说是侄女,甚至有人说是女儿,各种版本都有。
尤其是有次一起去逛街,一个没长眼的店员说你妈妈真年轻,本来想拍个马屁,差点没让老大背过气去。
言归正传,我到老大公司之后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给人一种降维打击的错觉,其实我知道是老大在背后托底,让我全无后顾之忧只管向前。
每交办一个事都能做得超出预期,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在一个给公司当月带来500万现金流的项目完成后,老大在全公司隆重表扬了我。
公司的各种重要项目、接待、会议、学习,我几乎都有资格参与。在完成了公司的门店标准化后,老大认为继续在这个岗位做下去就浪费了,于是跟班子商议,将我直接由科员擢升为部门经理,管理一个8人编制的团队,一下子成了全公司数一数二的大部门,我也成了最年轻的中层,那一年,我28岁,老大41岁。
做一个具体岗位的执行者,和做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差别太大了。首先从思想上就不该再是亲力亲为,而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完成目标;其次在人员分工上应该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让自己的价值被看见;再者,需要协调好公司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关系,既见事,更见人。
尤其在初做管理者的过程中,老大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从她身上,学到最大的管理优点是:担当。
当面临一个极有难度和挑战的事时,老大总是说,放心大胆去做,做错了我给你兜着。这句话当时听着可能只是觉得安心。后来才知道,这是我敢排除万难达成目标的底气。
上一份和下一份工作的领导都不具备老大的担当,老大是心中的老大,不是职位上的老板。
进入公司后逐渐从不同维度了解到了老大的经历。她在郑州求学,毕业后短暂到过一家公司工作,没多久就成了集团大boss的秘书,再然后到省区做销售经理,当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黄毛丫头时,她带着一群大老爷们成了销冠。
从销售又到管药厂,这哪懂呀,她又愣是将药厂管成了示范药厂,管理标准高于当时通行标准。
然后,从药厂到零售,又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她将一家年亏一千多万的企业,一年时间扭亏为盈,还赚了500多万。从竞争对手轻蔑的公司,变成行业的标杆。
如果一次成功,可能带着偶然和运气,次次成功则是铁打的实力。
离开老大已经两年多了,她的话总是时不时在关键时候在耳边响起。
比如,
昨天对的,今天不一定对。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拥抱改变,做最好的自己。
老大即将去另一座城市发展,我们约好走前见一面。人生短暂,要过得有意义,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