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我的日更计划简友广场

别让惯性思维左右你的大脑

2023-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Ms肆柒

我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买了几年,一直安装的是双系统(即一台电脑里同时装苹果自带MacOS系统和微软Win系统),因不习惯苹果系统,所以每次使用都直接打开Win系统。

前段时间,我下定决心开始学习使用MacOS系统,仅仅花了一个晚上,就把MacOS系统的软件、使用习惯理顺了。使用过后,立马被苹果系统的操作流畅、页面简洁、反应迅速给惊艳到了。

我这才发现,几年的闲置仅仅是因为我刚开始对新系统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而笃定我一定会“不兼容、不习惯”。这种“惯性思维”差点让我和苹果系统的优越性擦肩而过。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都没学就先判定我自己学不会了。

有两则著名的试验很好地说明了我这种思维惯性的可怕性。

毛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的惯性,在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事实上,很多时候,普通人也何尝不是如此。

蜜蜂和苍蝇的故事

让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思维惯性的另一个实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首先把一只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底朝向窗户有亮光的一方,然后把瓶口敞开,放进几只蜜蜂。只见蜜蜂在瓶内朝着亮光飞去,不停地在那里寻找着出口。蜜蜂很坚持地朝向亮光处,可每次都只能撞在瓶壁上。经过太多次的尝试,蜜蜂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飞出去,终于绝望,最后只好认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亮光的瓶底。

接着,威克教授将瓶子像原来一样摆好,不过这次放进去的是几只苍蝇。没头没脑的苍蝇十分慌乱,在瓶底、瓶壁到处乱闯,可没过多久,它们竟一只不剩地从瓶口飞了出去。

为什么苍蝇能找到出路,而蜜蜂却只会认命?蜜蜂和苍蝇截然不同的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在蜜蜂的思维里,玻璃瓶的出口必然会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可怜的蜜蜂一味坚持着自己的习惯,不停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即使面对无法逾越的瓶底也不回头,最后只能陷于困境,以失败告终。

而苍蝇对事物的逻辑毫不在意,也没有固定的习惯,热衷于多方尝试,一旦发现此路不通便立即改变方向,这种误打误撞的方式反而增加了出去的几率。苍蝇的头脑肯定是简单的,可是那些头脑简单的往往会在智者消亡的地方获得成功。苍蝇在非常规思维中和无目标的飞行下得以撞上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幸运地获得自由和新生。   

毛毛虫故事告诉我们“盲从害死人”,不逃离思维惯性而进行创新就死亡。蜜蜂和苍蝇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固化了的“经验”也很可怕。

两个实验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之处。思维惯性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从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真理,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只是一层窗户纸,有时很简单,只要换个思维方式就可以捅破,但由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使自己作茧自缚了。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要摆脱思维惯性,易说难做,但至少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人生的际遇其实很有趣。你打工时,觉得老板太抠门、太严厉,很多地方不如自己,觉得我也能当老板;你当老板后,觉得员工没责任心、没执行力、没认同感。你是顾客时,认为商家太暴利、赚得盘满钵满;你是商家时,觉得顾客太挑剔、有时不可理喻。这何尝不是一种身在其位的惯性思维。

有时候,即使你真心想解决问题,却依然受到习惯做法的影响而无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所谓“不破不立”,要想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惯性的思维。

打破惯性思维需要勇气、坚持和一定的代价,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义无反顾。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很多特定的时期,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种思维定势,那将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重蹈“毛毛虫”和“蜜蜂”的覆辙。

可以说,惯性思维是我们进步的最大敌人。为了打败这个敌人,我们必须学会改变,学会灵活应对,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再带些破釜沉舟的勇气,我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被惯性思维左右大脑。

网络图侵删

我是肆柒姐姐,一个40+的二宝创业妈妈,前半生糊里糊涂,后半生想换种活法。

目前正在践行每日5:30早起和日更1000字的小计划。

坚持不易,期待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变优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