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感受不到艺术的美
知道约翰·伯宁罕有很长时间了,也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其中能随口说出名字的有《迟到大王》、《和甘伯伯去游河》、《和甘伯伯去兜风》、《宝儿》等。除了《迟到大王》我印象很深外,其他的我感觉都一般,有些甚至看过后连里面的意思一点都不记得。有一本书叫《和甘伯伯去游河》,我当时还怀疑它怎么翻译成这样一个不合语法逻辑的名字,但大家都说它好,而且能够表演出来,我也就人与亦云的带孩子们玩,有一次还玩出了一点感觉,但那种感觉是基于对孩子的,而非故事本身。但约翰·伯宁罕和他的作品并未因我一人的怀疑和怠慢有所冷遇,他依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家长和儿童。
直到今年4月,我在研读《夏山学校毕业生》这本书时,偶然发现伯宁罕居然是夏山的学生和校友,我一下子就懂了伯宁罕,也领悟到他作品的特点和思想所在。
夏山学校是英国一所私立学校,向来以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享誉世界。孩子们在学校里可以整天不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相信自由可以让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伯宁罕在夏山呆了四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思考、画画和感受,是在培养一些个性化和独立的东西。《迟到大王》是孩子的简单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宝儿》是自由、独立精神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甘伯伯去游河》是自由,好玩、规则和宽容的代名词,我想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独立精神,没有童真的作家是很难有这样的创作的,那个甘伯伯是不是就是尼尔,或者是尼尔的投射。在孩子眼里只有真实的、可以接受和信赖的人才会让他们记忆犹新。想一想夏山的经历对伯宁罕产生的怎样的影响,游河故事不就是夏山精神的体现,没有大家的纷纷上船和落水,就不会有干伯伯。
同时我也很纳闷的想:这些优秀的作品,包括他的成名作《宝儿》,我当初看了一遍,两遍乃至以后的数遍,为什么我当时就没有感觉呢,我为什么感受不到他在艺术世界里的那种美呢?是心态老,是感受能力差,还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回不到儿童?
感谢伯宁罕的父母,感谢夏山学校,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人才。
——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