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千字,春风拂面

01
晨光熹微,有鸟啁啾。
半生熟的宣纸,写下“焉哉乎也”,搁笔。
居然是以这几个字收尾,像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稚童,做完游戏,各自散了,嘻嘻哈哈的余音未了。
《千字文》,1000字,250句,分成12段写完,很享受。
婉转腾挪的草书,是我的深爱,何况是我熟悉的二王一路,写来得心应手,如春风拂面。
猛然惊觉,竟然是边读边写。四字一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就这么自然成诵。
文字之美,音韵之美,书法之美,融为一体,不得不说,作为一本儿童启蒙读本,真是太棒了!连我这个严重超龄的儿童都被吸引,自然沉浸其中。
02
感慨之余,拓展阅读别有兴味。
《千字文》成文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这一百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南北对峙,战乱频仍。
梁武帝萧衍是个才华胆识兼具的人物,虽然结局黯淡,但其一生有诸多故事流传。作为汉朝相国萧何的25世孙,他亲手建立了梁朝,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且享有86岁高寿。
《千字文》的出现,始于武帝萧衍一念,千字的筛选出自文学侍从殷铁石,成文于才华卓著的朝臣周兴嗣。
区区千字,却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一经刊刻传世,便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
“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曾经,读书识字是如此愉快的一件事!
我以为,《千字文》的流传,还有赖于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的强力助推。
作为书圣羲之的嫡孙,刻苦好学,书艺大成后,智永曾书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影响极其深远。
此一举,不但让其名传后世,也让《千字文》由单纯的启蒙读本,成为文字与书法珠联璧合的经典。即使今天《千字文》已经不再启蒙学童,但学习书法者,却都绕不过这本帖。
03
纸有些薄脆,不怎么入墨。这纸,先前网购的,三刀,不同的规格颜色,洒金的竖条纹,写多了,觉得俗。
红星墨液很好用,墨色鲜亮,不滞不涩。
这支笔稍稍有些颓了,已经写不出单毫入纸的那一丝锋芒。味古的“清华”,兼毫,出锋3km,赖用。
想想,以前爱用狼毫,不过是手上功夫不到,借助硬毫达成线条的劲挺罢了。
书法让人安静,因了书法的导引,开启了对文学经典和历史的探寻学习,有趣有味。
正是人间四月天,春光融融,身心俱安,挥毫读书,此乐何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