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职业生涯坑 开学礼及第一堂课
时间:20180908 10:00-12:00
地点:微信微师课堂
分享人:叶教练
主题:用1000小时打破10000小时定律
为什么1万小时不现实:一天3小时,10年。起明推荐:去除不需要的知识,只学习对的。
道理方法的层阶,选好对象--事前思考--事中阅读--事后思考--化繁为简--高质认知
选对人,跟对师父:
认知阶层:伪知、虚知(没用)--真知(可用)--洞见、思维(好用)--元认知、元思维(秒用无穷)发现自己只是知道了这个层阶,但是并不知道有什么用。
认知框架自己并没有思维框架,需要练习积累才能有吧。
如何挑书:领域里有年头的书,有口碑的出版社,透过作者经历看是否拥有优势,从书名看作者的发心和意图,从框架看作者驾驭体系的能力,内容观点高山仰止拨云见日。回看自己读书,目的都没有的读,只是感兴趣,但是会去看推荐。以后看领域里入门书可以按照这个标准选。
如何选人:掏心窝跟你说实话,愿意冒险得罪你指出你的可提升点,跟主题匹配和实操的感悟,看成就淡化标签,基于事实做思考未掌握事实时不轻易下结论。
事前思考
《参与感》事前思考什么呢?2小时事前思考,4小时阅读(快速翻阅),6小时事后思考:145项思考
自然认知过程是一种衰减非常大的过程。只有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读的时候,才会吸收更多的东西。
事中阅读
认知结构化,新认知容易被“深度理解”
例SWOT,有体系和无体系的区别,有体系和优体系人的区别
事后思考
化繁为简
高质认知
2018年9月9日,听完第一堂课,还是很茫然,为什么呢?开学典礼后让读《参与感》,电子书没有目录,读起来觉得就是分享小米初期的创始团队的打拼过程。感觉很不系统,读起来比较零散。正疑惑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时,第一堂课开始了,40分钟前是分享为什么要做事前思考,以及如何选对参照的人和书。第二个四十分钟叶教分享了当初读《参与感》时的做法,很牛,事前思考,2个小时,读书快读4个小时,6个小时读后思考,最后有了145项思考项。这个做法很新颖,145项,是需要很多知识和体系支撑才能问出来和思考出来。后面一个小时仍然是分析《参与感》中学到的知识,听的时候很疑惑,为什么课题是如何用1000小时打破10000小时定律,可课上分享的却是互联网打法。回看了两遍第一堂课,还是有点听不进去,在想是不是因为对互联网和创业没兴趣,也没接触过产品营销。也在想教练是在把自己的思路展开来讨论,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模板,以后看一本书,学习一个行业,一个人时,就这样思考分析。除了茫然,还有点害怕,是不是我脱离世界太久了,思维僵化,与时代脱节了。
感兴趣的:
结构化思维。如何让自己拥有结构化思维呢?看到一个同学分享的是课前思考,课后积极复盘。
课前思考。道理懂,可是不知道原来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也许以后学习任何东西前都可以自己先进行自问自答,可以帮助自己更有效率了解想要了解的东西,并且检验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课程答疑提出的问题是:背景:在一个外国服装公司生产部门做文员,1个月左右。发现自己超逊,在同事眼里是个没个性,与谁都友好相处,倾向避免冲突的安静亚洲姑娘。新工作和学习我不怕也有方法,可如何突破自己的胆小谨慎,变得有态度有立场并能表达出来,如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