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各种组织中,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彼得原理”开创了层级组织学,作者在讲诉道理的同时,配合了大量的略显啰嗦的案例为人们讲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对于管理是一个小白,但是读完书依然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工作中很多的案例也能够一一对应上,当然也要带着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管理者要转换用人思路,客观评价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将一个人安排到可以胜任的岗位,而不是“根据贡献或者资历决定晋升”,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彼得原理认为,下属的“晋升”和“提拔”含义是不一样的。晋升,即所谓“推”,就是通过强化培训、自我提高,按照组织的需要逐级向上走;而提拔,即所谓“拉”,指员工因为“上面有人”而得到提升,是人为加快晋升步伐。而现实中可能后者是大多数人选的路子,因为前者这条路太难,但那也是那些真正的强者走的线路。而你呢,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中间的一个维度,就是时刻准备着,当你足够优秀,别人的“拔”也是顺水推舟事情了)
随着阅读的深入,经过了几次模糊与清醒直接的交替,有时感觉看明白了,拿着案例跟现实对比,感觉是那么回事,到后来又看不懂现实了,再去翻书看,好像又有新的收货。
比如拿我原来的岗位中的一个同事,这位王先生更我同姓,他技术也很扎实,但是对于驾驶设备以外的工作都“漠不关心“——像创新、晋升等,上班老老实实工作,下班什么事情都找不着他,值班领导因其表现也不会主动找他去做一些事,他也落得清闲。怎么说呢,你说他称职(基本胜任)吧,他对公司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你说他不称职吧,他做好了自己的那份工作。我感觉这跟彼得原理中提到的”假装不胜任“极为契合,可能这位王先生也是”大智若愚“的那种人吧。可能对他来说,与其更进一步可能就会遭遇彼得原理陷阱,倒还不如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体现的价值大一些。
如果简单地将企业的人分成两类,那么将存在两类人:
第一类是,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但基本已“定型”,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
第二类是,不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有的职位。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可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第一,晋升的标准更需要重视潜力而不仅仅是绩效。应当以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为标准,而非仅仅依据在现在岗位上是否出色。
第二,能上能下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在企业中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机制。一个不胜任经理的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主管,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找到每个人最胜任的角色,挖掘出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企业才能“人尽其才”。
第三,为了慎重地考察一个人能否胜任更高的职位,可采用临时性或者非正式性“提拔”的方法来观察他的能力和表现,以尽量避免降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提拔员工一定要着眼于潜力,重视人与岗的匹配,目前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晋升的理由,而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能力。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当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并做的很好时,整个组织的绩效就会很高,团队运作就很高效。
还有第三类是,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又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那么我们就要淘汰这类员工。
彼得原理其实给企业和个人都指明了方向,于企业,可以更好的选人用人,也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绩效评价UI东、职业生涯牵引,引导员工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职业价值;于个人,可以如何让自己变得胜任工作、如何更快乐的工作。
《彼得原理》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了解体制层级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面对现实的工作还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和分析。当然书中最后也给出了几个”彼得药方“,但人不想求”进步“的属实少,而且人生能够奋斗的也就那么几年。优秀的人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更高的挑战。为什么会有”终身学习“这类人的存在?他们就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或者通过专业的培训,能让他能够应对新的挑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设限,摆脱束缚,才能有说出“人生由我”这句话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