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简生活之十:不易
7月28日,周五,雨,26至32度
看看我简书上文章的标题,就可明白,我是一个喜欢扩增、又无长性的人。何以见得?专题栏目设得过多:读书札记、临池日志、健身日记、论语集解、饔飧日志、我的极简生活等等。还大专题套小专题,如读书札记下分史记一二三.......今天又想增加书海拾零,也打算一二三写下去。如开中药铺,琳琅满目,最后连究竟有哪些品类都搞不清楚。其次是每个专题后标注的数字都不超过两位数,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专题是连续发文过月的。《论语》里,孔子称赞颜回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句话中的三月,不是指三个月,而是长时间的意思。“日月而至”本意是一天,此处指短时间、偶尔。在孔子的弟子中唯颜回能坚守仁德,久不移易,其余的人都只是偶尔做到。我就属于“其余”。
很佩服那些专栏期数成百上千的朋友们。即使不看他写了什么,至少证明他的生活简单、守恒。昨天提到罗胖的强撼时间表,瓶子说,“每次看到罗胖说自己确定的事,都要想到无常”。但我也真是遇到过不受无常控制的人。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位老师,每天七点准时发布几百字的读书日志。从我2017年加他微信起,从未见他中断过。他应该在此之前就已经写了好几年。曾赠我《语文课》、《读书日志》等书,内容也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读书日志,与他朋友圈的体例相同,是他早些年的读书日志汇编。写读书日志不像写小说、散文,提笔就能写。读书日志,顾名思义先要读了,才有东西写。所以他每天必定坚持做两件事:读书和写读书日志。写日志或许花费不了多少时间,但读书,起码得以小时计吧。且他读的多是文言古籍。他说他读文言与读现代文一样可一目十行。读二十四史,几乎一天翻越一个朝代。从他的朋友圈获悉,他并不是一个终日闭门读书的书虫。相反,常在出差途中,奔赴各地参加读书活动及与书友聚会,也有病得起不了床的时候,即使是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他的朋友圈也与时钟一样精准。
我想,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如何利用闲暇和零碎的时间,二是如何化解无常。一般人常以无常作为不能坚持的借口。若在一个人身上看不到无常的影响,庶几算是了不起的人,而且可以断定,此生他至少能做成一两件事。
打开抽屉,里面有一摞摞笔记本,这些都是我的读书文摘。内容是分类的。笔记本封面上标注着:哲学、历史、红楼、论语、报刊杂志、昆德拉、李泽厚......大多都写了不到半本。有几本快写完的,内容五花八门,并不按封面上框定的范围。这些摘记本就是简书分类的投射,源自同一种心理问题------喜欢铺排,难以兼顾,而半途而废。
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朋友们都说,“我若能坚持做好其中一样就不错了,你却要同时做四五样”。其实我做四五样,也是今天扔了这个,明天停了那个。精力只够专注其中一两样,其他不过是作为课间调剂。简书就是我的生活实录,最近这段时间埋头读书,写的也多是读书札记,临池日志停了好久了。我知道倘若只是皮相的坚持,读书、写作、画画、书法,是能同时兼顾的。但若想深入学习,那每一样都需持久地投入全部精力。今天专注这个,明天专注那个,每一项学习刚进入状态就中断。轮到下次专注时,又得从头学起,进度实在太缓慢。选择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一时决定不了,也只能被惯性牵着走。
前几天还与朋友聊起该写什么的话题。在民国以前,或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作家充当民智启蒙的角色。那时,作家是上帝,民众是信徒。民众的阅读喜好是受作家的审美指引。而今天的文化市场,作家是商贩,民众是消费者(上帝),作家写作需迎合民众的审美,适应网络快餐式的需求。这其实是逼迫作家矮化、俗化、浅薄化。
不仅专业文坛如此,一些提供草根写作的APP,似乎都在有意识地限制深度思考的文章,动不动就锁文。与十几年前的网易、新浪、天涯相比,那时候,还常能在博客上读到不亚于专业水准的文章,而且也培育了一大批草根走向专业文坛。现在放眼望去尽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生活流水账。
某天,简书上收到一条评论,访客说是在百度上搜“知者利仁”时,搜到我的简书,说我解读的真好,希望有更多深度解读发表。
我回复道:“这样的文章,在简书这大众的平台,能认真阅读的寥寥无几。不唯简书,放在网络任何平台,都是寂寞的下场。能遇上喜欢的读者,就是知音。可知音难觅,写作动力缺乏,很难继续。
对方说:“读书本是寂寞人做的寂寞事,继续读、继续写,不仅知之,更要乐之,我只想追求读书投入忘我的状态,才可屏蔽外界各种无意义的纷纷扰扰,可以说是逃避,也可以说是自我的升华。”
话虽如此,可写作,若无人读,无人回应,真的会写不下去,至少不会用心去写。余华就曾说过,写作时,心里都有一个假想的读者,哪怕你写的是政府公文。
我实在不好意思老在简书上发艰涩费解的文字。因为我统共就这么几个来往密切的朋友,让她们天天接受我文字的折磨,最后恐连这几个朋友都要失去。我很佩服像刘勃这样能将学术书写得深入浅出、雅俗通吃的学者。可这真的要很深的功夫,首先是将古书的思想吃深吃透,还能结合读者熟悉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解说,还有就是文字能力。这些我一时都难以做到,也可能终生都做不到。
写文前,取了“不易”的题目,本来是想写如何让生活有质量地推进,结果却成了维持现状的“不易”。好吧,这也算是合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