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幸福人生奠基

2020-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独山子二中张晶晶

     2020年4月18日,李连杰的小女儿Jada被港媒曝严重抑郁症复发。

      Jada就读于美国知名高中,因为受疫情隔离的影响,导致了抑郁症严重复发,她也在社交网络上坦承,自己曾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不过好在身边有专业人士帮她治疗,目前病情还算稳定。她还建议大家多多关注身边人,因为一个人隔离独处实在很危险。

      而国内的孩子们情况又如何呢,更让人痛彻心扉!

      因疫情影响推迟了开学,但复课不到一个月,却接二连三传来让人震惊而又悲伤的消息:

4月26日,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岁高一男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跳楼自杀身亡。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竟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短短一个月时间,发生这么多起学生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花儿般的年纪,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遽然陨落,让人扼腕叹息。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重视起孩子们自杀背后的深层的心理问题。开学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师生冲突等等,也许都成为他们情绪崩溃而自杀的诱因之一。

      这悲剧背后也许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孩子们现在迫切的需要生命教育,需要幸福教育。

      我们我们可以教会我们的学生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怎么应付一场场考试,可是我们有没有专门的教会学生怎么面对人生的大考?怎么在最消极悲观的时候做出理性的人生选择?我们有没有专门教会学生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调整自己,努力的走出悲观失望或者消极的情绪?这其实就是我做这个课题的初衷。我们有没有一种课程可以教会我们的孩子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在现在或者将来都可以幸福生存的能力,经过一年的研究,我想我是有答案的。那就是幸福观教育必须融入我们日常的班本课程和班级管理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而“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整体评估”则被称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关幸福感的研宄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研究初期我们对独山子第二中学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了调查研宄,以期为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量表测评等方式进行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独山子第二中学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基本满意”水平,他们在友谊上的满意度最高,但学业满意度处于“基本不满意”水平以下,学业己经成为目前影响独山子第二中学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与目前高中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是分不开的,繁重的学习任务、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生活方式、来自社会的竞争与择业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的过高期待等,都对高中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班级不同类型学生的主观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重点班学生的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重点班学生虽然在学习压力上相对于普通班学生来说要大一些,但是他们得到的社会关注和赞赏比较多,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也要多些;而且,相比而言,重点班学生的升学机会相对要大很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自然会产生更高的幸福感。而在研究中发现班级的氛围和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也对学生的主观幸福观有着一定的影响。生活在班级氛围和谐的班集体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强于一般班级的学生,对班级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强。而一个班级的氛围又与与班主任的管理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拥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的对班级一般班级氛围和谐愉悦,而班主任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和整个班级班级的幸福感也呈正比。

         研宄还显示,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接受民主型家庭教养的学生家庭教养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般而言,民主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比较大的权威,但这种权威通常建立在对孩子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着很强的自信心和较好的自控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民主型教养方式不同,溺爱型的父母同样会对孩子表现出很多的关爱与期待,但是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并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于父母,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做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专制型父母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通常会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校园生活是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也造就了个体的生命质量。学生怎样度过校园生活的日常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学校生活能否给他们幸福也会成为他们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准,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我们至少要教会我们的孩子以下几种能力:

       首先,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往。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在社会中往往离不开和其他人的交往活动,在社会的交往活动中能够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是每一个人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们得教会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我一直以李镇西老师的那句话作为班级精神的核心,那就是“做一个让人觉得幸福的人”。这是我每次接手新班级,都要给学生反复解释强调的一句话。怎样成为一个让人觉得幸福的人,他得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不自私。人的本性其实是自私的,但当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自私自利往往会使我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我们教会学生摆脱人性自私的束缚,使他们从偏执的自私自利中解脱出来,那我们的孩子就在人际交往中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所以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召开主题班会“我因为……而感到幸福”,在主题班会上,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点滴的感动,会在那一刻因为什么事情让自己觉得很幸福,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幸福真的是很简单,有的会因为跑步时同学的一句关心问候觉得幸福,有的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而感到幸福,有的因为回到家后父母准备的可口饭菜而觉得幸福,有的因为父母相爱而觉得幸福,有的因为成绩进步让父母脸上有了笑容而感到幸福,有的因为解出了一道难题而觉得幸福,有的因为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受到幸福。大多数的孩子的幸福其实都与别人对自己无私的帮助和爱有关,也有很多孩子认识到能够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觉得幸福。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认识到想要获得人际交往中的幸福感离不开一双时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的眼睛。更离不不开人与人相互的帮助,温暖和爱。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教会他们做一个不自私的人,会让他们再  往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地认同感,从而增加他们生活的幸福感。

       其次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应对突发状况时解决矛盾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中学时学业并不突出的孩子若干年后反而发展的更好,我们总是把他归因于这个孩子情商高。其实情商高的直接体现就是在面对突发的状况时,是迅速的找到解决的方法还是让这件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我们发现有些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不管老师怎样批评教育他,他都用最有效的方法很快化解老师的怒气,而有些孩子则是被老师批评着批评着就跟老师吵了起来,一时冲动把一件小事搞得非常糟糕,自己都无法收场。而显然进入社会后第一种孩子更荣誉取得成功,因为他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在事情变得更糟糕之前想方设法化解矛盾的能力。我经常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学做情绪的主人》、《怎样有效化解矛盾》等来教会孩子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被不良情绪支配,也会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有时刻意的训练孩子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我对我的学生很严厉,除了信奉“严是爱,宽是害”之外,我也在一次次的严格要求中,锻炼孩子们解决矛盾的能力。我属于性格急躁,有时会很粗暴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那些孩子会在我生气或者将要生气时迅速找到处理问的办法,从而平息我的“怒气”,事后,我会和一些不能正确处理和老师之间矛盾的同学通过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慢慢的具备这种突发状况下机智的化解矛盾的能力。我认为这是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定会需要的能力。

          最后,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断地帮助孩子增强抗压抗挫能力。当老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孩子中间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有些孩子的病情甚至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造成一个孩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学校的,但我认为个人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是主要因素。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需要我们首先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积极进取得班级风气,我们肯定都有过亲身体会,在一个积极进取,和谐有爱的班级里生活,有利于缓解学习造成的压力。经常举办一些有爱的班级活动和主题班会,会让孩子们适当解压,而对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课更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释放学习的压力。其次带领孩子们适当延长体育锻炼的时间,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学校要求每天大课间围绕环校路跑一圈,一共是1.3公里,每天跑完步,我都会随时抽学生陪我再跑一圈,很多孩子从需要我拉着才能跑下来到最后轻松跑两圈,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释放了压力,同时孩子们在不断地想要放弃和坚持中受挫能力。”当然锻炼学生抗压能力还有很多种方式,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我从教的十余年里,我始终坚信“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在中学阶段不仅要帮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帮助他们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美的境界,教会学生如何在今天的幸福中继续明天的幸福追寻。以一种高尚、文明、合理、幸福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思想得到深刻的转变,从而造就出快乐、健全、理智、幸福的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因为只有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会生活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才是幸福的。因为幸福教育虽然从学生本身出发,但只有我们是昂扬的,乐观的,充满幸福感的,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我们的一言一行感受到积极乐观和幸福。而只有我们把幸福教育的理念贯彻在在每一天的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才会尽可能的拥有最广阔的精神自由、最充分的个性张扬、最丰富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幸福体验。在当然,要培养一个人幸福的能力,真情和爱永远是最好的礼物。在教育中,如果我们用心去营造一个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学生的幸福才会有切实的保障。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当我们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学生也会以同样的纯朴和真诚对待以后生命中出现的重要他人,当我们可以向学生敞开心扉,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对他的欣赏、喜爱和鼓励时,学生会因为我们的欣赏喜爱和和路鼓励感受到幸福,当我们在面对学生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给予极大的宽容和最大的信赖时,同样会教会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宽容;当我们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快愉、发现的惊奇、成长的快乐时,我们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又何止是职业的幸福感呢?

         如果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也许我们和学生都会幸福多一点,抱怨少一点,爱多一点,冲突少一点。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与孩子一个幸福的青春时代,培养他们感知幸福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为了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我们带领着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幸福班级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重点开展了以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为主旨的系列活动,并取得明显效果。根据本研宄的调查结果,结合多年的高中生幸福感教育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开设幸福教育课程

      我们的学校一定要坚持在高一高二年级各班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职心理教师授课。我们课题组的陈璐老师就是独山子二中的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在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强化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幸福感知教育,包括认识幸福、环境适应、学习应对、生涯规划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我们开展的幸福感知教育对每一个具体的专题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设计。在我们看来,“认识幸福”专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幸福有一个全新的定义,并能对自己内心己经形成的幸福概念进行一次全新的审视,从而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幸福;“环境适应”专题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相关教育使学生积极适应高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从而体验到幸福的延续;“学习应对”对于每一名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持续面对的问题,随着高中学习任务的更加复杂和学习压力的逐渐加大,通过加强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心态的调节,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心理负担,从而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提升幸福感;“生涯规划”课题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很少提及,也正因为此,很多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走向十分茫然,不知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成为一名幸福进取的人。

2、开展幸福团队训练

       课题组成员认为,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幸福感知教育,我们还应该在日常的班级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幸福团体心理训练。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成员在某一段时间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幸福畅想”、“感恩拜访”、“优点轰炸”、“悦纳自我”、“回顾成功”等都是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训练主题。以上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能极大提高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对5种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积极干预方式进行了探讨。这5种积极干预方式分别为:你的最美好时光”,写一则自己在最佳状态时的故事;“三件好事”,记录每天发生的三件好事,为时一周;“感恩拜访”,写一封感谢信,约见所感激的对象,然后亲自大声朗读感谢信;“认可你的力量”,通过测评获悉自己得分最高的性格力量“使用你的力量”,通过测评获悉自己得分最高的性格力量,并在一周内的每天用一种新的方式使用一种不同的力量。要求所有被试记录一周内他们每天晚上的最早记忆,并在完成随机分配的干预的即刻、一周后、两周后、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六个月后这几个不同时段,进行被试的幸福与抑郁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试都比测试刚开始时感到自己更幸福;一周后,各实验小组成员的幸福感明显提高;在随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被试的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抑郁程度显著减轻。

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越来越多的研宄显示,通过满意、乐观、希望、宽容等积极力量来指导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有益于増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些列以“促进学生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感恩教育活动。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包括:以“献爱心”为主题的爱心捐赠活动,每个班的学生将自己珍藏的一些物品拿出来捐献给南疆贫困地区的孩子;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感恩书信活动,学生回顾一直以来得到的来自父母的关爱,并通过书信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谢,在家长会期间由各班班长代表转交给家长。

      相对于学科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形式和主题,对于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然而,成功的幸福感教育给学生带来的长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幸福感题,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 面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投身到学生幸福感教育工作中来,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