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深处的黑暗保持警惕
2022-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直着蓝
在范蠡助越灭吴的过程中,遭遇过一个劲敌——伍子胥。
伍子胥是吴国大夫,有经世治国之才,曾辅佐吴王阖闾得位,又力荐吴王夫差继任上位。
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落得个极其悲惨的境地。
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
但夫差刚愎自用,不仅听不进忠言逆耳,还对伍子胥渐生厌烦。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信谗言,以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赐剑令其自杀。
满腔忠义却错付于人,伍子胥死得极其悲愤不甘。
范蠡闻之,心中却没有欣喜,只有悲悯。
因为他深知,伍子胥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
十年后,范蠡终于帮助勾践成功灭吴,实现称霸大业。
当越国上下所有人都以为范蠡该自此安享荣华富贵时,他却毅然跟勾践提出了辞行。
勾践半诱惑半威胁,说我可以跟你分国而治,但你要走的话,我绝不会对你和你的家人客气。
范蠡仍不为所动,只是淡然回复:
君王有君王的法令,臣子有臣子的意愿,各行其是就好。
一天,趁勾践举办庆功酒之时,范蠡悄然乘船泛舟而去,彻底消失在越国境内。
为什么范蠡会如此执意地选择功成身退?
他在写给好友文种的信件中,做出了解释: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辅佐相伴二十年,他早已了解勾践的为人,知道一旦对勾践没有了利用价值,就会被过河拆桥。
可惜的是,文种并没有采纳意见,最后落得和伍子胥一样被赐剑自杀的下场。
伍子胥和文种,相似的命运背后,是对人性缺乏深刻的了解。
韩愈有言:“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世道艰险,世情难测。
对人性深处的黑暗保持警惕,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智慧。
不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留有退路,才能更好地保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