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八十一《西游记》060416109 徐宇杰
《西游记》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所著,是一部经典的神魔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翻拍的电视剧及延伸出的文学作品更是无数。
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众多民间神话传说,《西游记》的主人公由原本的当事人唐僧变成了虚构的角色孙悟空,而唐僧则变为了不识人妖、怯懦胆小的师傅。故事中通过对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进行详细描写,来反应出孙悟空的蔑视权威、惩恶扬善、英勇无畏的战神形象。
在四大名著之中,流传最广的应该就属西游记了,下到学龄孩童,上到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都能述说出西游记中几个精彩的故事情节。这无非是因为《西游记》这本小说本身的魅力非常之大,相比于其余三本《红楼梦》的多吸引女性读者,《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结局均不是完美的,西游记则是适合群众阅读,其最终的结局也令人感到心满意足。
来说说人物,《西游记》整部小说无非是孙悟空的成长历程,石破天惊,菩提学法,定海神针,大闹天宫,九九八十一,最终成为斗战胜佛。不过,悟空的成长并不是说他非凡的武艺与玄妙的变化的成长,而是其心智的变化,在取经路之前,悟空只是一只只懂得打打杀杀有勇无谋的泼猴,他本领高强、无所畏惧,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他只是因为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就将天宫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天宫只能请来如来佛制止他。在五百年后三藏法师受到牵引将他救出后,悟空的成长才真正的开始,五百年的空虚没有使他反省,他在重获自由的那一霎那只想着快点去往西天,好让自己能够摆脱这无形的取经锁链。直到整个故事中期,在经历了六耳幻形难辨真假之后,悟空才理解了三藏,这时候的悟空才真正成为了一个“人”,成为了故事真正的主角。而二师弟猪悟能则是好吃懒做,整日只想着回高老庄结婚娶亲,将护送三藏视为可有可无的任务,正是八戒这种性格所致,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在战斗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八戒保护三藏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多的则是斥骂悟空不得力,无法安顿好三藏。然而八戒在调戏嫦娥之前,作为天蓬元帅时还与当时的悟空有着一战之力,在取经途中则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思想是否能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便有着一身本领,却不想去做,那就会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再来说说沙悟净,本为卷帘大将,只因一时犯错被贬到人间,每日受着万箭穿心之苦,他自暴自弃成为流沙河中的一只食人妖怪。在取经路途中最为兢兢业业的即为他,本领最弱的也为他,充当着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他似乎并没有任何怨言,这是为何?或许一开始只是因为他想要赎罪,被贬到凡间令他失去了担当天神的机会,但是到了后来,他成为了师徒四人中的调和剂,他化解着其余三人所引发的种种矛盾,他劝导着师兄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老是想着回老家成亲,在他想向三藏法师学习大道时,他就真正成为了取经四人组的一员。悟净虽然本事不大,但是他的性格极其之好,生活中也是这般,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但若有着坚定的意志以及良好的情商,他必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西经”。三藏也许让所有人一开始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昏庸怯懦,畏惧强暴势力,始终只是以自己的愚善来为人处世。不过在我看来这是可以理解的,三藏不过是一名僧人,他从小到大只是呆在寺中,也未曾领悟过世间的险恶,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所以取经之路不但是悟空的成长,也是三藏的成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批评但也同时互相理解着对方,正如一对小情侣,在恋爱中不可能没有争吵,师徒二人在取经路上也是分分合合了许多次,在六耳猕猴之后三藏也终于和悟空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师徒关系。
令人觉得有趣的是,师徒四人中跟随着一个凡人的三名师兄弟都曾在天宫中犯过错误,他们要么是对天庭感到不满,要么是对自己的遭遇自暴自弃,而这三人却都对三藏法师服服帖帖,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一介凡人怎么能管的住他们?在我看来这是心中之“善”的发展过程,正如上文所说,取经之路也是一条赎罪之路,金蝉子因未认真听课而赎罪,悟空因大闹天庭而赎罪,悟能因自己控制不住色心而赎罪,悟净因食人而赎罪。在取经之路上师徒四人不断地获得成长与救赎,最终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取得了真经。
人的一生有多长,无非只有取经之路的几个来回而已,而在取经路上所发生的故事、所收获的成长也许是我们一生永远无法收获到的。
“这人间,毕竟我真正走过,一路平九百波、九千错,凌云渡成正果,但我有九九八十一种不舍。”
参考文献:《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