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咱要这样看。
昨天和同学讨论了出圈这个话题,大家都提出了自己对出圈的看法,晚上老师也分享了他的观点,对此自己收获颇多。于是笔者在此分享一些观点。
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以圆心作了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从分工上看,在我国古代,有士农工商这四个大圈子,在此可称为一级圈,自近代或者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四个大圈子下不断衍生,形成诸多二级圈,这便为我们提到的出圈提供了一个大环境。
在古代,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阶级比较固化,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不可能出圈,当然在特殊时期,有特殊的人,比如刘邦、朱元璋这些借时代之机直接跃迁到社会最顶层。然而在我们当下,由于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许多途径进行出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读书参加高考来首先创造自己出圈的条件,所以以前老师常说:你们要努力学习,跳出农门,这也就是从农村这个圈子跳到其它稍好的圈子。当然这样的出圈是有必要的。
因此从上面来看,我们从一开始就有立足的圈子,只是在我们为了适应自己发展需要,总会从自己的圈子跨出,然后再进入一个新的圈子,这便是出圈。
之所以要跨圈,无非是自己在当下的圈子里发展到了饱和,继续下去会阻碍自己的发展或者自己能力不如以前,不能维持在该圈里的正常发展。这两种都是出圈的根本目的。这其中,一种是向上的,一种是向下的,但都立足于必要性的基础之上。跨圈是第一步,在必要性的驱动下,主体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目的——跨圈后该跨入什么圈,然后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达到可以入圈的能力。
有了入圈的能力也只是形式上的入圈。做到这一步,恭喜你,从客观上你已经入圈成功了。但通常这时的自己只能说在圈子的边缘,未能融入进去。圈子有群体组成,这就使他有了群体性。假如自己对他没有心里上的归属感,认同感就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按自己的经验办事。就如同那些在北上广生活了十多年年的人一样,身体在哪里,自己和当地人都不让同自己是那里的人,只觉得是外来的。
所以要真正的出圈还的提高自我认知,使自己完全融入圈子。自己对圈子有归属感,圈子里的人对自己有认同感。
以上仅仅只是在社会分工上讲,不过无论是我们自己学习方面还是社会交往上也都有共通之处,都是在有必要性下,努力地去跨出圈子再融入其它圈子,使自己见识广、知识博、技能多,或者人脉更广、社会圈子更大。
在得益于出圈下,人们的身份、能力等等就由以前的单一逐渐变得多远。正如一句网络笑话,“不会唱歌的厨师不是好演员”,就形象的反应了身份多元能力多元。比如谢霆锋,在歌手演员的身份下,他还是一个厨师。
出圈在当下变得普遍,或出于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或出于自我的挑战与创新,或出于简单的技能学习,总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出圈都是建立在一个必要性下,有目的性地去改变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