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

道德经(九十一)>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2020-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巨山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注释】

今天不想写注释,见感悟部分(稍微皮一下)


【感悟】

<感悟源于作者本心,不含学术分析>

九十天的《道德经》学习笔记(第三遍阅读),说了无数次《道德经》的核心内容“无为”,但是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的分析过“无为”是什么,今天用一代明主李世民的一段话引出人尽皆知但不一定都能真正地领悟到的、老子“无为”的真实的含义(有点说书的口吻,本来这么严肃的学问不应该如此儿戏,当然不是说说书就儿戏了,感觉越解释越尴尬,就像陈同学的父亲陈勇彬对儿子得三等奖自己过度干预的解释一样苍白无力,不过我可当不了研究员,当不了,但是我敢承认,这一点品质应该是一个研究员所必须具备的):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明显的“无为”对“多欲”,这么一来“无为”的意思便十分明朗了。声明一点:老子“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一直如此,只是李世明更直接的理解并阐释它,并不因为李世明的话而改变或改变过。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或者不加干预、顺应自然……而是少私寡欲,甚至无欲,无私欲!

也许你马上就会反问:怎么可能?人类适当的欲望是进步的动力,无欲和行尸走肉有何分别?这时,我们就得回到老子讲《道德经》的对象,对象是统治者、管理者,在老子那个时代,就是天子,“无为”是对天子的要求,因为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稀有珍宝,美人佳肴;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除掉任何阻挡自己行私的异己分子。所以老子的“无为”要求他们在想要或者不想要任何东西只需要眨眨眼的情况下,克己守礼!

对于“无为”的解释,历来争议颇多,不争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不是学者也不是研究员,所以我学习经典古籍不是为了辩析真伪对错,只是希望前人的思想主张能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一些的作用,哪怕是单纯的喜欢也是极有意义的。

<上一篇          查看专题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