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人民广场日更大挑战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2)

2024-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紫湘Vi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大吃一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邑人:同县的人。)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第三段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从大惊到热情款待再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段讲故事的手法太高超了,好像真的发生了一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第四、五段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这渔人咋这么讨厌呢,怪不得找不到啦!)

太守遣人随往“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我现在读觉得这个故事还蛮有意思的。首先写了一个渔人因为犯了点迷糊,无意中闯入了一个神秘世界。那里景色优美、秩序井然,甚至连吵嚷的声音都没有。

奇妙的是这个世界里住的不是神仙,而是一群避难的人。

他们友好、和睦、安宁幸福,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

他们热情好客、知礼仪明事理,这里的一切越是完美就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与作者生活的“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是两个极端。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所以这是作者自己构筑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懂憬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这就是渔人出去之后再也找不到桃花源踪迹的真实原因,因为它“似无非无,似有非有”,“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

在文中,陶渊明也是有意无意地在暗示,虚景实写,对话朴实自然,而又再寻无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而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本文不仅主旨明确,而且它的布局结构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也堪称一绝,怪不得是必背文言文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