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 一起走进古代人的仪式感!

2024-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曹华_全脑思维

推荐一本很有趣的好书,清代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走进明清时期江南一带,一起学习了解节令习俗。

这是记录古代人仪式感的书,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见,古代人比我们现代人,可活的〔精致许多·情趣满满·充满智慧·丰富有趣〕!

这本书作者按照十二个月份记录,从春到夏,再到秋,最后走完冬。正值端午,我就主要分享书中对于夏天,这个重要节日〔端午〕的描写。

说到端午,前几年在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不能祝别人:端午节快乐,只能祝福:端午安康,这是为什么呢?

追溯端午的起源,它最初其实是一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先秦时,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一个毒月,五日是一个恶日。因为到了五月五日,已经是仲夏时节,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容易发生瘟疫。

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展开卫生防疫工作,比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菖蒲的叶子像剑,可以斩邪魔、驱瘟疫;有人用彩色的纸剪成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形状贴在家里以驱五毒;还有的人家给小孩子的手臂上系上五彩的丝线,这叫作长命缕,用于驱鬼

……

这些防疫除害的行为,也就延至到现在,成为端午节日的习俗。

在这一天祝福他人安康,是特别合理的!

同时,端午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也在悄悄地改变。欢乐的成分越来越多,形成:赛龙舟、吃粽子、斗百草等娱乐活动。

唐玄宗就曾在端午节大宴群臣,结束后还写了一首诗:“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皇帝和大臣玩得都很开心、很快乐,喜气洋洋、气氛融洽。所以,现在在端午节,祝快乐也不是不可以。

古代端午节还有一个小仪式,那就是要在家中客厅里挂上《钟馗图》。

因为钟馗是专门负责捉鬼的,正好把毒月毒日的瘟疫、邪气都驱一驱。

不过这画不是一直挂着的,只挂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拿下来换别的画。挂什么题材的画呢?这得按照时令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但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就是端午。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非遗,一是因为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二是因为能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和智慧

同时这本书把12个月,各个节气里,古代人的风俗习惯描写的丰富有趣,推荐大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这本《清嘉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