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思绪:三代之后的记忆与归宿
【文·艾冰台】

在时光的流转中,墓地宛如一座沉默的历史书库,承载着家族的过往与情感的脉络。又一次,陪着老泰山踏入松鹤园,去祭扫老妻爷爷奶奶的墓茔,这已然成为每年清明过后或冬至临近时不可或缺的庄重流程。
老妻的爷爷奶奶育有三个子女,她的姑妈远在北京,如今已近鲐背之年,其小一辈更是散落海外。她的大伯已然离世,那些堂哥堂姐也都在外地生活。无数次的扫墓之行,他们的身影始终未曾出现。岁岁年年,总是我们夫妻俩、老泰山,有时再带上自家孩子,怀着虔诚与思念,来到这片宁静之地,献上敬意。之后,还会拍张照片,发给那些在远方的亲戚,只为让他们知晓,这份对先人的追思从未间断,让他们能够安心。
站在墓前,看着碑上镌刻的名字,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怅然。这样的扫墓,或许真的只能成为我们这一辈人的坚守了。再往下的孩子,又能在记忆中留存多少对先辈的印象呢?妻那些哥哥姐姐妹妹的孩子,对这些先辈根本毫无概念,甚至从未见过面。一旦先辈故去,便如轻烟般从他们的世界消散,无人再去惦记。
回首自己的家族,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之中,然而曾祖父曾祖母呢?连他们的墓地在何方都已无从知晓。似乎真如人们所说,墓地的记忆大多只能维系三代。难怪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水葬或是树葬,让逝者“质本洁来还洁去”,回归自然的怀抱。
在这墓园之中,看着一座座墓碑,思绪飘得很远。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记忆与情感的接力。可在时代的浪潮下,这记忆的链条似乎变得愈发脆弱。那些远去的先辈,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奋斗,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或许,选择更为简洁的葬法,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与洒脱,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让灵魂自由地融入天地之间。但这也不禁让人感叹,当形式变得不再重要,那传承家族情感与记忆的纽带,又该如何紧紧相连呢?
在这墓前,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思索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思索着记忆的重量与生命的归宿。
20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