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
手懒脑不懒:)娃上学,我复工。想总结下过去三周陪娃的圣诞假期里,我学懂了啥。
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总是很珍视这样全程、全心陪娃的假期,总感觉这样的宝贵时光可以计数。岁月静迁,亲密关系是一生的,但陪伴的时光,总归是有限的。
因为珍视,所以会琢磨,如何度过这难得的陪伴时光。没有纯玩,只不过有的父母说出来她的要求,有的爸妈默默寻求素材和支点来达到自己的诉求。后者显然更好一点,润物细无声嘛:)
但今天想写的,不是如何计划这个假期,不是娃在假期里成长了啥。而是,在和娃朝夕相伴的假期里,我自己发现的问题,学懂的东西。还是有一个前提:没有普世的原则。这是我反思自己的教养,得出的自己的感悟。写出来,一是自己梳理和提醒,二是寻找更多的共鸣和进步。
- 因为珍视,更少牵绊。
珍视,往往就容易过度和沉溺。男孩子的成长,尤其到了6、7岁这个年纪,妈妈一定就要后撤。更准确的说,其实应该是这个年纪往后的岁月,妈妈会越撤越远。
这不只是生活照顾上的后撤,这部分后撤其实也是最好实现。
而是在行为方式和处理问题上的后撤,不要用“妈妈思维”给他太多影响。给他时间,自己犯错,自己思考,自己调整。不要入侵他的领地、覆盖太多的空间。
这可能说起来容易,妈妈能够“管住嘴管住手”还是挺难的一件事。经常话到嘴边,我生生给咽下去。当然也有忍不住,巴拉巴拉脱口而出的时候。少说少做,是我给自己的一个要求。
当然,凡事没有极端。发现错误还是要批评,该融合还是要融合。只是别着急说出来,别着急解决问题,别着急倾囊而出。点到为止,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练就的功力。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身就充满了自我觉察,先做到你说的话他爱听,剩下的就让他自己去琢磨吧。
- 巴巴爸爸。
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爸爸的介入,对于6、7岁的男孩子,非常的重要,这也是爸爸们和男娃一起耍的黄金时间。爸爸带他去做任何他们俩想做的事情,探险、看大片、读书、做饭…在期间交流他们的看法、价值观,这是爸爸发挥影响力的最佳机会。也是特别好的通过爸爸的形象来理解勇敢、尊严、责任和敬畏。当然,爸爸也在示范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和父母。
之所以说到这一点,是觉得我家这个男娃,现在处处充满对爸爸的敬仰和模仿。模仿穿衣、模仿爸爸喜欢的运动、喜欢爸爸爱看的电影、爱说的话…爸爸的每一句认可和鼓励,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平日上学,早出晚归,经常几天错峰见不到爸爸。我就会和娃一起谈论爸爸,比如这件事情如果是爸爸会怎么来解决。有时候会用留字条的方式来交流。假期就是特别好的磨合关系的机会。无论是否外出旅行,多创造和爸爸在一起的机会。
同样,凡事没有极端。有一段时间,只要爸爸在,这个娃就想单独和爸爸在一起,说“妈妈走开”。孩子都是无心之举,后来我和他爸爸就做了沟通。之后再出现这样类似的情况,爸爸就会和他说,我们是一家人,爸爸爱你,爸爸也爱妈妈。我们可以一起玩。
其实,爸爸、妈妈和孩子形成的倒三角的关系,也帮助孩子意识到:我和爸爸有关系,我和妈妈有关系,我是我自己,同时爸爸和妈妈也有他们自己的关系,这和我没关系。健康的家庭关系和结构,也会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和认识自我。
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这件事和前面说的第一点有关,就是娃可以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妈妈一定要少说少做。
有了这个前提,其实你会发现,这个年纪的孩子,是很喜欢规划、做清单、搜集整理的。这些事情会让他有更强的安全感。
之前也说让他自我管理,但我还是代劳比较多。这次我坚决罢工。旅行回来,我俩一起收拾行李,包括他买回来的一些文具、笔记本和玩具。我观察他,他也会像我一样,拿一个抹布先把行李擦一遍,无论新的还是旧的,然后就分类。我们边做会边交流分类的一些方法,会不会东西多放到哪不记得,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然后他说会把最常用的放到他的书桌上。后来我一看,他基本把最喜欢的,比如新买的笔袋、超级英雄超大的挂历等等,都放到书桌上,书桌基本挤得没啥地方了。要在原来,我没准忍不住趁他睡觉会给他再规划一下。这次啥也没做,到现在书桌还是那个样子。也许哪天他自己用着觉得不方便就自己再调整了:)
这个假期,反思给他的实践还是太少。其实机会也不少,只是你已经有预设的结果在那,那就不是真正的放手。接纳他的任何结果,让他自己去感受和调整。小到收拾物品,大到学习计划,都是一个道理。让他自己去琢磨,是不是该写语文作业了,是不是该阅读了,而不是在他旁边提醒。你提醒多了,他就不用想了,也不往前走了。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感受很深。他很爱吃冰激凌,我们之前的做法,是约定周末吃一次。但周中经常有时候他就会说想吃,尤其是在踢球这样的运动后,觉得热了渴了就想起来冰激凌这事了。我们通常会讲道理,说我们说好了,周末才吃。他就会说那我把周末的提前到今天吃,周末不吃。类似这样,结果就是时不时想起来就提冰激凌这茬,有时候拒绝他就会很不高兴。
这次在新西兰,我们出发前就说好,他可以自己决定和选择冰激凌,因为那的冰激凌很好吃。后来发现,其实如果让他天天吃冰激凌,他大部分时间,也就会选择1个他最喜欢吃的,并不会过量过度。其实他们心里都有计划,可以吃,吃够了就不吃。你把权利给他,他并没有滥用。与其像管理者一样,用yes和no来解决问题,不如就把控制权给他,让他想办法去自我管理。
从新西兰回来,正好借着冰激凌这件事情,我们商量我们仨在新年的第一个月里,每天打卡,放弃一件之前喜欢做但不太健康的事情。娃负责设计表格(虽然我不太看得懂),并当小警察,每天负责给每个人打卡。爸爸是不喝可乐,我是不吃薯条和糖果零食,他是不吃冰激凌。
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从做好这个表到现在,这个娃几乎一次冰激凌都没有提过。周末滑雪,滑完在休息区有蛋卷冰激凌。我看出来他非常想吃。果真,他问我说,妈妈,我能吃一个冰激凌吗?我说我不建议,但你自己决定。他想了想,后来说不想比我俩少一天打卡,所以就不吃了。这期间我也会和他说,我很想吃薯条,爸爸很想喝可乐,不只是他,我们都同样在做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一件事。
特别简单的方法,但我感受很多。这个事情很充分的说明,自我管理要比别人管理效果好得多。而且,更能激发他的自我效能感。
这个case说的多一些。其实是想说,包括对自己说,没有必要对孩子剑拔弩张,写作业时,练琴时…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形成对立的关系,不只是母子关系的对立,还有他和产生对立的这件事情的对立,比如他和学习、他和吃零食。如果他想反叛你,那就会更加多的吃零食,更加不认真的写作业…这种反叛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有的时候孩子也许更加想证明自己的强大,或者成长的冲动让他发现,他有这个方法,可以去控制你的情绪。不激化,找到方法,方得始终。
之所以在假期有这样的感受,也是因为假期里相处的时间长。有时候我跳出妈妈的身份,客观的观察这个孩子,会发现其实他成长的也很不容易,但又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希望我们可以始终感知他成长的喜悦,相伴相知,更好的做自己,更好的做妈妈。
“Most time the parents respond to the child with explanations, corrections or instructions, instead of being thoughts and feelings. It shouldn’t be expected that child will be reasonable as audit thoughts and feelings can be.””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解释、纠正或指示来回应孩子,而不是考虑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不应该期望这么大的孩子,会像成年人一样有合理的想法和感受。”
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 这个陪伴娃的假期,我学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