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共学共好读书会】28/50点燃孩子的内在动机
书名:翻轉教育
作者群:親子天下雜誌編輯群
读书人:陈资璧Phoebe
今天要跟分享的這本書《翻转教育》,是一本合辑,是《亲子天下》这本杂志的作者群们共同编写而成的,从《亲子天下》这本杂志2008年创刊以来,创刊的理念打动了我,这不仅是一本杂志,也是一个可以让父母,老师,教育决策者相互对话,学习,支援的平台。
九年前,从没学过怎么当妈妈的我,升级成为妈妈之后,老实说,生活是一团乱,那一阵慌乱的日子,这本杂志中0到6岁的专栏帮了我很多忙,安顿了不少慌张跟焦虑的心情。随著孩子越来越大,父母必须面对的也越来越多,加上世界变化很快,身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做什么?
这本书从「未来的学习」,「未来的学校」,以及「未来的孩子」三个面向切入,每一个面向的观点都涵盖了现在到未来这个轴线。今天我将跟大家分享第一个面向跟第二个面向中的几个重点。
翻转教育在第一个面向「未来的学习」这个部分,书中从教育的现况与反思指出教育的问题,点出「无动力世代」的形成与「快乐学习」的迷思。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个夏令营家长,他只在乎自己的孩子快不快乐,只要孩子快乐,其他的都可以抛到一边去。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个误解,这几年来,我看到了不少只有快乐,没有学习的课程设计。一味的强调快乐,也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挫折的机会。
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让我受益良多,在新学习时代,教育除了要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经验,增强他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他的内在动力。丰富性enrich,学习方法enable,以及动力empower,三者刚好可以形成很稳固的学习三角形。这周我尝试用这个三角形来带安安做她自己的暑假规划。
学习三角形当时我们跟安安一起构想暑假可以做什么的时候,我想到三角形的第一个角,丰富性enrich,对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来说,去年才过完人生第一个暑假,这样的暑假经验实在很不丰富,生活经验也有限,所以在想法产生的阶段,我邀请David老师一起来,三个人一起想,就有三个人的经验,丰富性就出来了,这些丰富性的经验也是接下来要做规划的想法、素材。
第二个角是能力enable,也是学习方法,这次用的是思维导图,根据安安的特性,先自由联想再进入逻辑分类,第三个角是动力empower,在最后要订暑假学习目标的时候,让她自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必须要有意义,有挑战性,跟自己的生活有连结,后来安安抉择了「绑头发」作为她今年暑假的学习目标,虽然爸爸说有点挑软柿子吃的嫌疑,但检核一下,有意义,有挑战性,跟自己的生活有连结,这就迈出第一步了。
第三個面向談的是「未來的孩子」,这是這本書談的最多的一個面向,幾乎佔了一半的篇幅,其中,我对「动机」这个主题最有兴趣,因为动机是学习的起步,也是成败的关键。文中提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导:有位教授说现在的大学生上课就像「人形墓碑」,老师上课好像对著墙壁在讲课,因为学生没反应,对学习没有热情。又有位老师统整出大学生常见的十大通病,最普遍的是「空白人」。什么是空白人呢?就是书没念好,玩没玩到,朋友不多,人生没有目标,生活中有小确幸就好。
我想不管是「人形墓碑」还是「空白人」都不是天生的,那他们是怎们变成这样的?大学生是从中学生来的,中学生是从小学生来的,再往下追朔就是幼儿园了,这实在令人感到警惕。台湾自从大学录取率破百之后,学生不知为何而学成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以前读书为了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人生。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大学上,每年有几千个流浪博士找不到工作,学历通货膨胀的时代,这条路变了,这些读书的「外在动机」也不见了,我们的孩子为了什么读书?就算有些地方,这些外在动机依然存在,但外在动机毕竟是短期特效药,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动机心理学专家,清华大学刘政宏副教授曾说:「动机就是引起并且维持个体持续做一件事情的力量」,在这个定义里,包含了「引起」跟「维持」两阶段。先是引发动机,接下来考验的是持续力,这件事情能够坚持多久,跟初始动机息息相关。
书中提到,当孩子面对一件事情,在决定做与不做时,会先经过四个向度的评估,评估过后,再来决定用多少力气做这件事。这四个向度分别是:
价值:做这件事有没有用?重不重要?
预期:这事件我做会成功吗?成功率有多高?
情感:做这件事好不好玩?开不开心?
执行意志:我可以控制自己坚持做该做的事,并且把事情做完做好吗?
1. 价值:做这件事有没有用?重不重要?
带孩子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很明显的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价值的评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问小学生,你为什么要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做什么?你会得到千奇百怪的答案。「因为我们学校老师有出思维导图作业」「画图很好玩」「一直想一直想很有趣」(这是低年级的小孩说的)「因为会画思维导图很厉害」「背诗很快」「赚零用钱」;如果你问中学生同样的问题,答案比较一致:「念书很快」「整理历史地理快又清楚」「画一画就记住了」「收集报告资料很好用」,种种回答都指向这是个有用的方法,特别是可以帮助学习,让读书更轻松,考试得高分等等。早期在夏令营中,课程设计是从基础到进阶,会遇到中学生在基础阶段意兴阑珊,因为他还不知道这个工具可以为他带来什么帮助,但到了笔记技术单元,很明显的改变是眼睛一亮,身体坐直一直往前靠,这是有兴趣的迹象,这是「我想学」的姿态。也因为这些经验,后来我自己设计课程时,会把引起学习动机的活动或内容往前挪。带学生如此,跟孩子相处也是如此。记得这周带安安做的那一张暑假规划思维导图,最后我让她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时,也放了一个奖励的动机进去,这个奖励是为了提高她选定目标以及执行目标的动力。
2. 预期:这事件我做会成功吗?成功率有多高?
一般来说,如果成功机率低,就算这件事很重要,很有兴趣,孩子去做的机会也不高,而这种预期跟每个人的个性息息相关,没有一定的标准值。天生爱冒险的孩子,有40%的成功率就冲了,也有孩子要确认有80%以上的成功率才会投入。身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张开安全网,容许孩子失败,给孩子安全地多次尝试错误的空间,因为多次尝试更容易提升成功率,进而带动学习的成就感,这也是我正在学习跟实践的。
安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希望自己的表现是最好的,有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会不敢尝试。很幸运的是安安有一个大胆尝试的奶奶,而安安正是这个奶奶带大的。奶奶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跟尝试,潜移默化带动了安安喜欢尝试跟探索的个性。在幼儿园阶段,安安参与了很多种社团,学过跳舞,溜直排轮,打太鼓,乌克丽丽,乐高,裁缝,捏陶,画画等,当中只有生活艺术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她尝试过后,这是唯一让她一直乐此不疲的,也因为喜欢,投入,这件事也越做越好,换句话说,做这件事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3. 情感:做这件事好不好玩?开不开心?
人都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性。快乐的氛围有助于学习,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当我们的大脑在阿法波时,学习效果最好,也就是在快乐放松的状态下,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然而,学习就像生活,本身就有快乐与不快乐,成就与挫折,如果只靠快乐来驱动学习,效果恐怕不稳定,也不会持久。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有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快乐是可以创造的」,既然不快乐跟挫折是必然的,那我们何不扭转心境,试试找出一个让自己快乐的角度?之前安安参加一个营队去山上探索,遇到台风过境,天气不稳定,老师事先应变,改变上山路径,却依然遇到下雨。回来我问安安下雨天好玩吗?她说刚开始不好玩,因为鞋子湿湿的很不舒服,裤子也湿湿的,但是后来很好玩,因为她把袜子脱掉,裤子拉到大腿上,然后一手拎著裤子,一手比著数字,嘴里喊著123,大家一起跳进水坑里,好好玩。看著他比手画脚,一边讲一边表演当时的经过,连我都觉得好好玩。最后他还自己下了一个结论,以后出去玩带著脱鞋,一遇到下雨天就换脱鞋,下雨天就会一直好玩了!
4. 执行意志:我可以控制自己坚持做该做的事,并且把事情做完做好吗?
执行意志包含了意志力跟责任感,遇到诱惑时,能不能抵抗诱惑,就得靠意志力跟责任感了。这个实在不容易,别说孩子了,连大人都很挑战。就拿我们这个周三早上六点到七点的读书会来说,如果是没有早起习惯的人,早上六点要爬起来清醒听完读书会并且做笔记,需要坚强的执行意志呀!
我通常一醒来就逼自己下床,煮咖啡或泡杯茶,藉由这个起床的仪式,让自己醒过来。以前安安还在上幼儿园时,我多半能成功下床,完整听完读书会参加讨论,七点过后,开始做早餐,八点十五分左右送孩子出门上学。现在安安上小学,七点半必须出门,我六点半得开始做早餐,读书会几乎都要分段听,有时候一忙起来,下半场能不能听完,这真的是考验我的执行意志。
这四个向度,前三个跟「引起」动机有关,第四个执行意志是让学习「维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书中提到刘教授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国小学生都知道念书很重要,也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办到,所以真正影响学习行为积极与否的因素是「情感」及「执行意志」,看到这里,回想起这几年问小学生学思维导图的动机,不由得说这研究还真有参考价值。
作家苏珊,温柏伦娜曾说过一句有趣的话:「我没遇过一个不想做自己工作的学生,但我见过一堆人不愿意做你指派的工作,」
所以,与其跟在孩子后面一直唠唠叨叨督促他做这做那,不如激发他自己想做的动机,让他觉得做这件事是有用的,容易成功的,好玩的,而且他一定可以做完做好。
除了这四个向度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机,书中还给了我们六把钥匙,告诉父母可以怎么做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机。
第一把钥匙:爱,陪伴与支持
充满爱的家庭,带给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让她勇于面对各种困境跟挑战。多对孩子展现你的笑容,多亲亲他,抱抱他,这些一点一滴的亲密都將存在我们與孩子之间的亲子存摺中,也影响孩子的性格跟成就。一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还是会跟安安抱抱,亲亲,一起唱歌编故事,一起大笑,一天好几次。我很喜欢一句话:「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如同铺设著一张安全网,让孩子可以在钢索上学跳舞而不怕受伤。」
第二把钥匙:合理的高标准
给孩子设定标准或目标时,要注意难度与能力是否能达到平衡。如果难度过高,跟孩子能力差距太大,孩子容易产生「我做不到」的挫败感,次数多了,孩子面对挑战容易却步,不敢向前。而能力跟难度平衡的目标设定,对孩子来说是有挑战,但不致于太吃力或遥不可及,这时候会达到最理想的刺激状态,激起孩子想要完成任务的渴望,让孩子埋首学习,忘记周遭的一切,进入「心流」的状态。
心流是指一种全心投入,忘我的境界,当我们全然投入,进入非常专注的心流经验时,会产生幸福感跟满足感,这两种正向的感觉也就成了我们愿意继续投入学习的内在动机。
这让我想起安安小时候喜欢玩的益智大挑战,这种益智游戏难度设定通常是由浅到深,每一个破关过程都是学习跟锻鍊,锻鍊空间感跟逻辑能力。每一次安安在「破关」阶段都是全神贯注,浑然忘我,欲罢不能,就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流经验。过程中,不需要父母耳提面命,孩子可以自发性的把系列的关卡破完,我想这应该就是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使然。
第三把钥匙:真实的学习
能夠把知識跟生活連結起來,讓所學跟生活產生關連,最能燃起學習動機。這個觀點我十分贊同,也一直在實踐。近年來歐美國家倡導真實學習(authentic learning),透过角色扮演,个案研讨,还有现在很夯的专题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让学习连接真实的生活场景,发现問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只带动学习动机,也让学习更有意义。
今年暑假,我们计画带安安来一趟小旅行,走进课本里介绍的地方,去尝尝课本中看到的美食,去体验书本中看到的活动等等,真实的接触不只让学习立体起来,也更加贴近生活。
第四把钥匙:探索
书中说:「马上知道答案就不好玩了!」唯有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他们才会不断探索。这一把钥匙也提醒著父母,孩子在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不要为了省事太快给答案,提出的需求,不要马上告诉他解决方法,划定界线,让她去想办法,去尝试,激发孩子想要解决问题的动机,也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常,我们带安安去餐厅吃饭,只要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她的需求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最常发生的是需要儿童餐具,需要汤匙,需要杯子等等,这些她都可以自己去观察餐具放置的位置,这个需求应该找谁解决(除了爸妈之外),要怎么表達,需求才能被满足?一次一次的锻鍊,小女孩从害羞不敢到大方行动,这些改变都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前天,我们带安安去参加一场婚礼,中间有一个环节,是新娘子第二次出场送礼物,礼物有限,必须冲上去跟新娘子拿。这个环节进行前,我就跟安安说,你想要就要自己去拿,安安说她不敢,人很多她有点害怕。当下,我曾经想过,我去拿好了,但这个念头一闪即逝,我想她总要练练胆子,所以就坚持她必须自己去,如果她不敢去,那她就得接受拿不到礼物这件事。
當天新娘子出来时,大家一拥而上,我看她怯生生站在旁边,心理其实很想冲上去帮她拿,就在我这个念头刚升起时,我看到安安慢慢的走过去,拿了一支糖果回来。回到座位后,旁边姨婆又塞了一把给她,她楞住了问姨婆,怎么这么多,我以为一个人只能拿一个。我们在旁边都笑了,这是安安的一次探索,没到最后,她怎么会知道其实自己有勇气在人群中跨出那一步?经过这次以后,我相信她以后会更勇敢一些,更早一点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也知道可以不只拿一个,可以多拿几个跟朋友分享。
第五把钥匙:人际关系是动机的起点
教育家丽塔皮尔森(Rita Pierson)在TED演讲中提到:「孩子不会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这不是说老师要讨好学生,也不是说老师要跟学生称兄道弟,对于师生关系的经营,书中提到几点,包括愉快的相处,互动时彼此尊重,提供课业与社交上的协助,根据学生的个人背景,程度跟个性来教学,要hold住,不要再学生面前抓狂。家长也可以在师生关系上出力,像是在孩子面年称赞老师。
我看到这几点师生关系的经营,觉得也适用在亲子共学上面。同样以这星期带安安做暑假规划的经验来分享,整个过程开心有趣,让孩子愿意继续,遇到看法或期待不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像是这次我让安安自己在思维导图中选一个想法作为自己暑假的学习目标,她选了「绑头发」,我心里多希望她选的是「学英文」,但既然她选了绑头发,我尊重她的想法,而且会跟她一起完成目标。
在那一次的引导过程中,我也针对安安的程度跟个性来设计引导的流程,我知道她喜欢也擅长自由联想,但是遇到逻辑分类会很纠结,也容易卡住,所以选择从自由联想开始,用开心能胜任的开始激发她参与的动机,但毕竟学习不全然是快乐的,我们也需要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部份,所以在进入分类时,她还是必须自己经历纠结的那一段路,身为妈的我,可以做的是在旁陪伴,支持,让她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偶而提供点不同的观点,至于这些想法要怎么分类整理,这是她的暑假计画,由她自己做决定,而且這個任務設定剛好也符合第二把鑰匙「合理的高標準」。
事后发现这个過程挺好的,她自己對於暑假計畫印象很深刻,昨天她想到了暑假可以学游泳,就自己加在思维导图上,晚上她问我们隔天她可以做什么时,我们只要跟她说隔天爸爸妈妈早上要工作,你可以做什么呢?她就会自己会翻那张暑假规划思维导图,自己選出隔天要做的事,虽然还没养成习惯,但已经找到方向。
第六把钥匙:目的
找到有意义,能帮助他人跟世界的目标,将成为孩子一生前进的动力。没有目的的旅程,会茫然,会不知为何而战,不只是孩子这样,我们大人也是。书中提到目的与目标的不同,目标是短期,立即的,目的是遥远的,你想去的地方,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寻找自己的目的地,这是终其一生的功课,目的可以变换,因为出发之后,才知道彼岸是不是我们想去的地方,在原地光想是没用的,虽不会偏离航道,也无法更接近目的。回到动机的评估的第二个向度,成功率虽会影响出发的意愿,但允许孩子尝试错误,从短期的小目标组成长期的目的地,是一个开始的好方法。
以上是开启孩子学习动机的六把钥匙。
后记:
最后分享我怎么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三大面向,八个主题,涵盖了43篇文章。針對這類書籍,通常我会从大架构开始,先理解这本书的架构,这架构也是我的阅读地图,今天分享的并不是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而是从大架构中挑选了几个特别有触动的点来跟大家分享,并连接自己日常的实践,不论是刻意实践还是凑巧相同,连结学习内容与实践场景的过程让这本书的重点在生活中活了起来。
这是我喜欢的读书方式。一本书不一定要全部读完,一本书的重点不一定要全部记下,我喜欢选择自己需要的,拆解渗透,深入了解并且尝试实践。现在资讯发达,各种主题的知识遍地开花,传播快速。这个月的读书会主题是亲子教养,百度上这个主题的信息就有243,000笔,这个主题的书也不计其数,这么多的知识跟信息,哪些值得参考?这么多教养方法,哪个最适合自己?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然而,透过不断的实践,我们终究能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谢谢瑞扬送我这本这么棒的书,2008年1月至今,这本书曾放在书房里,摆在床头柜上,正因为是43篇文章组成的书,很适合随手翻阅,分段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完之後,我還會繼續看,也推荐给关心孩子教育与学习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