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方法!竟然适合所有人

2021-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浮生长乐

    《静坐》书评

11月12日上午,天津交通广播的一档面对公众的节目,出了点意外状况,主持人在节目中抬杠后,情绪无法自控,摔门而去。

主持人的情绪失控上了热搜,目前被停职。

我们身边还有更可怕的一种失控——

那个在步行街上捅刺无辜行人,致七人死亡的安庆小伙;那个和家人争吵,抓起两岁孩子往地上摔的父亲;那个与父母口角,跳车轻生的十七岁高中生……

这些被放大的情绪,让理智的防线溃不成军,一些人的生活猝不及防地被摧毁。

我们需要学会放下。

放下随时滋生的情绪,放下曾经刻下的伤痕,放下不可得的企望,放下不喜欢的那个自我。

可是,做不到!

看了一则又一则心灵美文,学了一个又一个调节方法,内心认可,行动无效。

于是,对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安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通达,只能心向往之。

为什么做不到?

在《静坐》这本书里,作者杨定一博士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杨定一,长庚生技董事长。被称为预防医学领域的天才。 21岁那年,获得洛克菲勒大学生化博士和康奈尔大学医学博士双学位。

这本以问答形式完成的著作,在台湾畅销书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本书介绍的是“静坐”这种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更是引领我们拨开迷茫,寻找人生圆满之境的提示。

先来看杨博士对于压力和情绪的解释。

                        1、压力模式下的失控

人类的进化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身体里的交感神经会本能开始运作,随时准备“战”或“逃”。

此时,身体感受到威胁,自动“点燃”,肌肉紧张、心跳加速,消化暂停,某些神经传导路径被焦虑和压力启动,以便更有效地迎接挑战。

能量开始急剧消耗。感到的压力越大,身体里用来应付压力的的能量就越多,供给理智的能量也就越少。

压力持续,点燃状态始终开启,负责理智的前额叶皮层只能因能量不足退出舞台,理智就此罢工。

持续的压力造成大脑里的理智功能区失控,不是不想控制,而是不能控制。

无论我们内心想放下的欲望多么强烈,身体面对压力固有的运作已成习惯。

这个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丛生。

2019年新冠疫情的呼啸而来,让我们感到的压力“更上一层楼”。

随时需要验看的健康码,屡屡发布的密接者行程,被标注的高风险地区,时刻提醒我们,危险就在不远处,伺机而动。

问题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收束心神,从压力环境中解脱。

杨定一博士提供的方法,是静坐,由此,重建新的神经传导路径,替代旧有的压力传导模式。

                      2、旧方法、新解读

过往先贤中,静坐者众。

洒脱任诞的魏晋名士静坐,君子之风的儒学大家静坐。

《庄子》中记载颜回向孔子描述其“坐忘”的状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心学大师阳明先生说,“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

他看到学生学习无进益,也会教导学生静坐。(《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近代人称“半圣”的曾国藩,每日修身静坐半个时辰,“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故纸中静坐的记载还有太多,不一一列举。

这些文字有的简洁,寥寥数语;有的玄奥,语焉不详,让我们对“静坐”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这本书则为我们展现了新的思考角度。

问题的提出者是不同身份背景的普通人,问题解答者的是跨领域的学科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剖析角度,包括物理、生物、宗教、神经学,你甚至不必从头开始读,随手翻页,可能就会遇到与你有同样困惑的提问者。

本书的大量数据,让科学教育体系下的现代人看清,“静坐”不只调适心理,也能疗愈身体。

        3、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需要它

很多人的印象里,静坐是与宗教相联结的。

的确,各个宗教的修持方法中,几乎都有静坐。

佛家是禅定,道家是修真。于他们而言静坐是生存状态的一种形式。

书里研究表明,现代人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疾病、抑郁、焦虑、社恐等症状在一段时间的静坐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这个让我们身心获得疗愈的方式如此简单,因此,普通人更有必要将静坐提上日程。

杨博士建议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尝试静坐。

以己身实践,得真正领悟,不预设期待,不随意结论。

我们是习惯预设的——

“假如能娶到那个女孩,我的人生就圆满了”;

“等赚到一千万,就给自己放个假,享受一下闲暇”;

“等升到那个职位,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算有了交待”;

“只要儿媳妇给我生个孙子,就没啥遗憾了”…….

               

我们总以为,当得到或达成某个愿望时,喜乐会如期到来,事实却是屡屡失望。或者得到而不快乐,或者得不到而放不下。

杨博士告诉我们,不预设,才可能看到真正的圆满。

那是语言无法概括的大道,如《道德经》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济南千佛山上兴国禅寺有副石刻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静坐,也许就是普通人的“经声佛号”,“暮鼓晨钟”。

            4、写在最后的感言

科学技术的迭代、新事物的层出不穷,让我们的生活看似有了更多的选择。事实却是我们才是被动的那一个。

朋友圈里别人光鲜的生活,各种媒体里定义的成功人生,催化着欲望的生长;

数据时代推送的各种信息占满我们的时间,看过的视频、浏览的商品、点开的新闻,都被记住并分析后,筛选推来的内容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打开手机想发个消息,浏览十分钟后,最初想要干啥的都忘了。

被这些裹挟前行的我们,身心安定反而越来越难。

“五色令人目盲,”我们需要还原世界以本色,看清身前是坦途、是深渊。

那么,静坐就是滤色的眼镜,是隔离你和这个欲望世界的工具,是带你站在远一点的地方,看清自己的他人视角。

如此,不被“贪嗔痴慢疑”左右,还身心以安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