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招——把“发现”留给学生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也包括我,习惯代替学生思考,发现学生遇到困难,马上告知来证明老师的知识渊博。于老师通过他丰富的教学经历证明:不能小看了学生,教学中,要尽量少“告诉”。
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潜能。课堂上,我们的确不应该包办得太多,应该把“发现”交给学生。当你真正放手的时候,学生会给你带来惊喜。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时,让学生说这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说这两首诗相同之处不太困难,但不同之处,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我没有急于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再读这两首诗,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不同之处。学生在短暂的思考以后,有学生说出这两首诗的内容不同,《示儿》是写了诗人的临终遗言,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告诉儿子;《题临安邸》是对南宋当权者的讽刺。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不要小看了学生,教学中,要尽量少“告诉”。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二自然段,作者通过“红日、河流、乳虎、鹰隼”等具体的事物描写少年中国。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少年中国的殷切期望。
对于本段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引导学生细读本段内容,圈出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接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每一句的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展示。
学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过程。
师:“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是什么意思。
生:太阳刚刚升起来,放射出万丈光芒。
师:四年级我们学《海上日出》时 大家都观察过日出的壮观场面,谁能说一说当太阳突然跳出地平面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生:当太阳一下子跳出来的时候,突然放射出万丈光芒,整个大地都被光芒笼罩,整个世界一下子亮了。
师:作者就是用“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来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明代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意思是说,引导学生自己领会,就能逐渐获得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大量讲授而期望学生很快明白,获得的知识就肤浅、有限,因为师生口授耳听反倒疲劳,很快就会忘记。我们的先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多么深刻啊!
总而言之,自己读懂和听老师讲懂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尽快从重结论而轻过程的羁绊中解脱出来。须知,过程产生方法,过程产生能力,过程产生悟性。凡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到了不得已,才告诉。
当然,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且能发现得准,老师必须先发现,尽量地去发现,即把自己要教的东西把握好,备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