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 / 口才 / 情商

“镜中我”理论视角下的人际关系分析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957人  4a7b14ea6219

“镜中我”理论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来的,镜中我指的是以他人为镜,在他人眼里看自己,即我从他人眼里看我自己。尽管中国并没有出现像库利这样的社会学家提出所谓的“镜中我”理论,但中国确是一个很早就运用镜中我理论来了解自己,并用其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国家。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以人为镜的代表,所以他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因为我们也是他人的镜子,这样便能更好地做到知己知彼,与他人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

一、“镜中我”理论的主要内容

“镜中我”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算是一个比较容易懂的理论,可能与每个人差不多都照过镜子有着很大关系吧。美国早期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对镜中我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库利认为“对自我的想法看起来具有三种元素:想象他人心目中对我们外貌的看法;想象他人对这种长相的评价;以及某些自我情感,如骄傲或羞辱。与镜像的比较很难产生第二个元素,想象中的判断,那是非常基本的东西。使我们感到骄傲或羞愧的不仅是对自我的机械反映,而是注入了情感;并且是想象中对他人心目中的想法的反映”。[1]

“‘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在想象别人对自己估计是好感还是恶感,认为自己是骄傲还是谦卑时,他必然会做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别人的评价协调一致。‘镜中之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断、评价与别人的评价越接近,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2]按照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一个人所具有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不是自己单纯所认为的那样。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深刻了解自己,必须融入社会,与他人互动,在互动中,他人会对你有一个或好或坏的态度,这个态度决定了你的自我感觉是否良好,通过他人的态度,你可以了解自己;同时,你的自我感觉也决定了你对他人的态度。这样,相互之间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际与关系。

二、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

从字面上来讲,人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际,而关系则是指人与人接触和交际后所产生的结果。“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一般也称为人缘关系”。[3]人际关系既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普遍性指的是人不是孤立生存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他人互动;特殊性指的是世界各国与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正是如此,世界各国与地区的人际关系是不同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说来,当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人际关系单一化,交往频繁

当前的中国社会竞争十分激烈,迫于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以及为了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使人们的交往频次非常高。频繁的人际交往,促使人们的交往越来越理性化,而理性化的交往必然使人际关系单一化,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由于理性化的交往功利性太强,所以,与自己交往的人大部分都是匆匆过客,有深远关系的人更是越来越少。网络社会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有交往、交往单一,而无关系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网络交往有很强的匿名性,人们建立的关系以虚拟关系为主。

(二)人际关系功利化,缺少亲情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缺少亲情,都是有益则往之,无益则远之,有害则弃之。中国有句俗语叫“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下的社会,人际关系即是如此。可以说,现在的情形是,只要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和交际,就必然存在着利益关系,利益交际成了人际交际的代名词,人际关系逐渐被利益关系所替代,人际关系的功利化性质越来越强。当然,这并不是说过去人们的交往没有功利性的利益关系存在,而是当前的这种情况较为严重,而且越来越严重。

(三)人际关系短暂化,时间上没有延续性

由于人际交往的频次增加,再加上利益驱动使然,致使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暂。如果没有利益的延续,人际关系要想延续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只有永恒的利益存在,人际关系才可能延续下去。

(四)人际关系危机化,有交往无关系

人际交往频次的增加,并没有让人觉得人际关系是良好的,反而使很多人感到孤单和孤立。虽然周围都是人,与自己交往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但与自己有人际关系的人并没有多大变化。认识的人多了,但大多是陌路人,空间上的距离,并没有改变这种心灵上的孤苦。所以,人际关系危机化也成为当前人们普遍的心灵阵痛。

三、用“镜中我”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讲求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们对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看得非常重。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依然还处于转型期,旧的人际关系被冲击了,新的人际关系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者说是新的人际关系规则还不成熟。用“镜中我”理论分析当前的人际关系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个人主义盛行,忽略他人之镜,人际关系趋向单一化

一般来说,个人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一句话,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4]。这里的个人主义指的是狭义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西方的开放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潮使压抑的中国人获得了盲目的思想解放。二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计划生育使孩子成为家里的宝贝,家长过分宠溺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镜中我”理论要求要以他人为镜,用他人眼镜看自己,以他人态度评价自己。“镜中我理论”认为,他人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自我感觉,只有以人为镜,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当前个人主义的盛行,极大地冲击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理会他人之境,使人际关系趋向单一化。

(二)非理性自身利益至上,忽视他人看法,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

自身利益一般可以分为理性自身利益与非理性自身利益。理性自身利益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主体生命自然规律,顺应社会发展,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利益;而非理性自身利益与理性自身利益是相反的,非理性自身利益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可以用纯货币来衡量。“追求非理性自身利益终将导致自身利益的损害和失落,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追求者往往得到了初级的、工具性的硬利益,却失去终极的真正的利益” [5]。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但也使中国人越来越功利化,非理性自身利益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非理性自身利益的追逐也越来越狂热。可以说,当前人际关系能否建立以及关系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对利益的追逐,尤其是非理性自身利益的追逐。为了追求非理性自身利益,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和手段,根本不会理睬他人的态度和看法。

“镜中我”理论强调人在做出某些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看法,用他人的感受和看法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当前人们对于非理性自身利益的追逐不断升级,完全无视他人的感受,忽视他人的看法,人际关系的建立总是与自己的非理性自身利益紧密相连,只要能实现自己的非理性自身利益,人们就想尽办法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

(三)资源利益追逐炽热化,轻视他人态度,人际关系倾向短暂化

资源是稀缺的,掌握资源的人毕竟是少数人,这便导致社会交往的频繁化,人际关系的单一化。人们都倾向于与掌握资源的人交往,并建立关系,一旦交往的人不再掌握自己所需求的资源,这种交往便会减少,甚至中断,而建立起来的关系至此也基本上没有了。利益的瞬间消失,是人际交往很快就退出交往舞台的基本原因,而利益的相关性,也是使关系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或者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国一直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说法。人际关系单一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为了追逐利益,人们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进行交往,以个人的喜好和利益为重,不会理会他人的想法和态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并进行互动。所以,“人者,仁也”,二人成仁,指的是就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时,一定要注重他人的态度,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否则,暂时的利益获得将会使自己丧失更多的利益和资源。

“镜中我”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感觉和人际关系与他人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正是因为他人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才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调整自我感觉,进行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而当前人们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只与能给自己带来资源和利益的人交往,轻视他人态度,忽略其他人际关系,以利益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人际关系,致使利益消失,人际关系也不复存在,人际关系存续时间倾向短暂化。

(四)“自我感觉良好”,不学无关之道,人际关系呈现危机化

自我感觉良好并没有什么不对,这是人拥有自信心的一种表现,但“这里说的‘自我感觉良好’并非是‘对自己满意’,而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要是他承认自己是世界第二,那是因为没有世界第一”[6]。“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种自以为是现在多体现在独生子女身上。“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只关注与自己有关系的事情,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集体感不强,缺乏爱心;“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只学习与自己有关系的知识,缺乏正常的交往常识,不够通情达理,功利性太强,更可怕的是,他们看不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即使自己错了,也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错,甚至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镜中我”理论最经典的命题就是人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的态度,要通过他人的态度,反思自我,不断学习,凡是有利于自己交往和发展的知识与常识我们都应该学习。而当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人越来越自以为是,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关乎自己交往和发展的社会知识与常识的学习也忽略了;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虽有交往和接触,但却没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呈现出危机化的态势。

四、结语

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社会实在理论,互动理论等。当前,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趋向功利化,人际关系也呈现出新的情形,这种情形恰好可以用“镜中我”理论来进行解释。“镜中我”理论最经典的命题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的态度”,而当前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呈现出单一化、功利化、短暂化、危机化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宏观角度说,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环境迫使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交往对象和人际关系;二是从微观角度说,用“镜中我”理论解释就是人们缺乏自省,不能以他人为镜,忽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能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以使自己全面进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虽然宏观的社会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微观的调整来提升自己,影响宏观环境,毕竟,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问题。因此,要学会照镜子,用“镜中我”理论来指导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2-153.

[2] 镜中之我[J]. 医学心理指导(校园心理), 2006,(04):45.

[3] 黄仕楚. 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刍议[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2):24.

[4] 王锦瑭. 美国社会文化[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41-42.

[5] 石子球. 理性自身利益与非理性利益及其道德问题[J]. 求 索,2005(7):106.

[6] 陈世旭. 自我感觉良好[J]. 杂文选刊(上旬版), 2009(1):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