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经济学】笔记2:被打破的橱窗真的可以扩大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

2020-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翻书

【阅读书籍】《一课经济学》

【阅读内容】第二章:破窗谬论,第三章:战祸之福

【阅读主题】

1.破窗谬论。

(1)面包店的橱窗被一个熊孩子砸坏了,围观的有人说:橱窗破了也可以是一件好事,玻璃工又有生意可以做了。玻璃工在面包店老板这里挣到250美金,又会拿着笔钱去消费,那么别的商家又会因此多挣250美金,如此循环下去,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多挣250美金。

结论:一面破了的橱窗,能提供这么大范围的收入以及就业机会,是不是一件好事?

(2)这位店家原本是想拿250美金去给自己定制一套礼服,准备出席这周末小镇上的音乐节。但现在原本可以拥有橱窗和崭新的礼服的面包店主,现在只能面对有橱窗没礼服的现实了。

结论:裁缝师损失了250美金,他的消费链没有发生。

(3)总之,玻璃工的这桩生意,不过是裁缝师失去的生意,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

2.战祸之福。有这么个说法,说战争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例证:二战后欧洲各国都出现了高速甚至奇迹般的经济增长。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日本、德国,其经济增速比破坏没那么严重的法国等国家更快。

结论:没有人会因为重建需求能激发斗志而刻意烧毁自家的房屋。没有人愿意让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这绝对是伤害、是灾害的东西,对个人如此,对国家更是一场浩劫。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或灾难。可能会有个别例外的,但是长远来讲,这种破坏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原文金句】

1.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那套西装,因为它永远不会被做出来。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2.它把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战火摧毁的东西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贫困,战后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购买力才行。当今印度的实际需要远高于美国,但是其购买力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商机却远不及美国。

3.人们用金钱来衡量自己财富和收入的习惯已根深蒂固,所以只要手头多了几张钞票,便以为自己过得更好,尽管拿这些钱能买到的东西和实际拥有的东西都比以前少。

4.人总是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

5.个人(或社会主义政府)要想实现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必须拥有或者能够获得积蓄或资本积累。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1.人们在看问题时,不光单单指看到自己眼前能够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自己眼前看不到的。换言之就是,经济学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非只是眼前所看到的视角来审视问题。

举例1:一叶障目的故事。有个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的人,读了《淮南子》上说: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后来人们用一叶障目形容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故事警示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

举例2:2015年的时候,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普通的横条纹连衣裙的照片,在网络上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因为一部分人认为这条连衣裙是蓝黑色的,而另一些人认为是白金色的,并由此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专家说:因为人们的眼睛读取色彩是有差异的。依赖于感官系统接受信息的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己呢?

2.生活中会有很多谬论。例如:当你买房子或租房子的时候,希望尽量地压低房价;但当你卖房子或出租的时候,又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去考虑问题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