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飞时,湖比西子 ——《爱上语文》第五集观看记
第五集的小标题名“文化意象的魅力”,王崧舟教授从部编本语文第一课《秋天》谈起,带领我们体会到:学语文就是学文化,爱上语文就是爱上文化。
《秋天》一课写道: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
课文本身文字浅显,仅55字,只写了叶落、大雁两景,黄、蓝对比,具有对称美、画面感。
王老师告诉我们,仅理解到这一层还不够,还要认识到其中的文化意象、文化趣味。
王老师举了《渔家傲·秋思》《一剪梅》《西厢记》等多首古诗词为例,说明落叶和大雁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景物,落叶一般代表“寂寥”,大雁则包含着“思乡、相思和亲人音信”等复杂情感。
王老师还批驳了这些高深的文化意象不能教给孩子的观点。他举了一个简单的教学例子:
先从信鸽能传信说起,然后指出大雁也能传信,学生能理解吧?
然后假设要写信给远方的妈妈,写完让谁传呢?学生自然接道“大雁”,文化不就传承完成了吗?
之后,王老师花最多的时间分析了为什么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以此为例普及了中国的“水”文化。
他指出了“女性与水的相似性”:
形态相似,都是流线的、曲线的;
质地相似,都是绵柔的,绵延不绝的;
纯度相似,都是纯洁的,洁净的。
王老师提出,形容女性之美的词句中,好多与水有关,比如“柔情似水,望穿秋水、秋水盈盈,水灵灵的眼睛”,还有贾宝玉的那句著名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见就清爽”。
光有相似点并不能保证由西湖联想到西子,还有下列深层的思维过程:
一是,西湖和西施同属古越国;
二是,西施具有“沉鱼之美”,西施的美是清丽的,西施浣纱的故事,都与水有关;
三是,西湖、西子放在一句里,具有音韵之美;
最重要的一点是,西湖的美,是眼前的美、现实的美,而西子之美,是想象的美,有无限可能性,这样相比,就使得西湖之美笼罩了一层永恒的光辉。
正是这些原因,让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从杨万里、白居易等众多名家之作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湖的最佳代言!
在节目最后,王崧舟老师给大家点出了“水”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缘分。
《白蛇传》的主要故事场景就在西湖,许仙、白素贞于雨中相聚,后来还上演了“水漫金山”大剧。
《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万松书院,就在西湖边,“梁祝读书处”这个地方我曾去游玩过。后来梁祝化蝶,也与水有关,因为祝英台的泪水感动苍天,瞬间风雨大作,炸开梁山伯的坟墓,才得以化蝶双飞去。
《牛郎织女》的两位主人公,也是与水有缘,缘起织女河里洗澡,缘散天河相隔,鹊桥也是搭于天河之上。
《孟姜女哭长城》中主人公先是泪水冲倒长城,后来投海自尽,还是没离开水。
文化让语文更加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