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备课,

2022-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流瓦

《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儿歌要与时俱进吗

儿歌《一分钱》改成《一元钱》这个细节的改动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

一分钱从流通市场上消失,本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计量单位变化的结果

目前一分钱只存在于记账单位,早已正式退出流通市场,少部分在收藏市场流转,市面上见不到一分钱的纸币、硬币,很多人特别是00后、10后,可能都没见过一分钱,也就很难理解这首儿歌所描述的内容。而将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就能够让孩子们清楚歌词内容,也不影响儿歌表达的拾金不昧内涵,亦是与时俱进的做法。

儿童《一分钱》主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就是倡导拾金不昧、学雷锋做好事的精神。将一分钱替换成一元钱,更容易被新时代的孩子理解,便于教学,没有破坏歌曲内涵精神,并不存在恶搞的成分,应该算是善意改编,不能跟网络调侃、恶搞相比。

对于歌曲、文学、绘画等经典艺术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如今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解构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不一定会对原作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可以拓展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尊重原创方能传承精神

任玉娥

    时代沧桑,儿歌被涨。《一分钱》改编《一元钱》,是与时俱进还是不尊经典?我认为一字之改变初心,文化传统疑践踏。尊重原创,方能传承精神;不忘初心,正是时代之需。

    习近平有言:“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泛娱乐时代,唱经典儿歌,扬拾金不昧,育良好品德,此本儿童之幸音乐之幸文化之幸,但改动歌名,陷消解经典之围,入亵渎经典之泥。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其精神薪火相传,其活力永葆亮丽,流传时间长,影响地域广,岂可不经创作者(或家属)同意而擅改?况经济形势起起伏伏,价格涨涨跌跌,难道歌名也要改来变去,今日改“元”、明日换“百”、后天成“厘”?改“分”为“元”,于传承而言无意义,于经典而言示不尊。

    余秋雨曾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世界日新月异,中国天翻地覆,生活蒸蒸日上,“一分钱”确已退出中国市场,但歌名“一分钱”早已超越一分钱的硬币含义,融入拾金不昧的精神内涵,怎可改动歌名,落词义单一之舟,掘词义混乱之坑?正如“一分钱爷爷”“一分钱一分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一分钱”,翻出了新的含义,连接了美的精神,延伸了深的哲理,耳熟能详,口念笔写,难道运用这些熟语时也要一一改作“一元...”吗?何况原汁原味的经典歌曲就是形象的历史,生动的教材,有趣的文化,含有中国元素,如同一顶八角帽,好似一杆红缨枪,可感,易解,可亲,神圣。改“分”为“元”,于内涵而言确不当,于文化而言有悖违。

    林清玄认为:“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创新是时代特征,发展是社会特色,探索是人之本性,与时代接轨本无可非议,但不能简单以改动歌词来论创新,不能以擅自改动来演探索。更况儿歌《一分钱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脊梁上,是儿童心灵的月光,是儿童成长的血脉,传唱她如菊花久久开在心间,改唱“一元钱”似桃花怪异立在花呗,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纯真的童心,更有良好的社会发展。创新应不损原创,发展应保护童心,探索应紧承传统。与其改编经典,何如独创新作?与其狗尾贴貂,哪如自立旗杆?

    传唱经典,让“真”风拂去改编的微尘,让歌雨浇灌儿童的心灵。尊重原创,方能传承精神;善于传承,才能更好的继承。不忘初心,正是时代之需;不忘本来,正为开创未来。

文化形不改 内涵自隽永

冀伟熙

    《一分钱》改成了《一元钱》,写来不顺手,读来拗口,想来更有些匪夷所思。儿歌这么改,乌纱帽摇身一换后是浓浓的不适和略带空浮。文化的传承,向来是以内容而非以形式的。

    诚然,有人说物价涨了,现在的“一零后”对“一分钱”也没了概念,改为“一元钱”则更贴近生活。此话无可厚非,但是儿歌为了什么,不就是寓教于乐、育桃李于无形中吗?其积极阳光的育人内核不变,这名字又谈何“过时”呢?何况孩子不懂一分钱不正是个好时机——让祖辈对膝下的孩童娓娓道来“一分钱”的故事吗?祖辈的回忆与柔声细语,在孩童的心田中播下了“旧故事”情怀的种子,何乐而不为?

    一元钱只是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改名热形式热下的文化浮躁。前些时候一夜爆红的《生僻字》尽是魑魅魍魉之类的堆叠,浮夸的大波浪和红嘴唇“唱”出这歌竟也受到热捧。空有生僻字堆叠,而且遣词造句却根本禁不住逻辑与内涵的考量。文化的“表象化”、“噱头化”,让娱乐至上时代的民众心更为浮躁,更让文化传统烨然若宝石的价值湮没于喧嚣之下。

    改一字之名,就认为是“与时俱进”,未免肤浅而空洞。《一分钱》是幼时牙牙学语的我们的童稚之声,是妈妈怀抱里安然入睡的天籁之音,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记忆中难以抹去的文化“乡愁”。老人漂泊半生,白发苍苍,终回故里,歌声依旧,不禁热泪盈眶;这是心与心的同鸣共振,是文化化人归于纯朴,“如香槟烟火里的一盏暖灯,它虽灯光微弱,仍拥有照亮心灵的力量、安抚灵魂的温暖”。一分钱,岂是那早被市场经济淘汰、埋进历史的故纸堆里的货币?它是唇边舌尖口耳相传几十年的独特发音韵律,是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永不褪色的情怀。改“分”为“元”,自是经不住考量、站不住脚。

    《一分钱》我们希望它这样“与时俱进”:幼儿园老师巧笑倩兮,一群小豆芽一句一句跟着老师吟唱,“我在马路边……”;父母慈爱轻抚孩子额头,告诉习惯了iPad娱乐的他们“一分钱”在物质匮乏时代是何其天真无邪、何其的精神富足?朗朗童稚之音,袅袅天真之韵,让孩子用心去体悟,去感受传承了几十年的《一分钱》熨帖的温度,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文化的真正传承方式”。

    以“名”为主,以“形”为上的文化传承路注定是南辕北辙的。文化传承以内涵非以形式,育人以心以行非以空浮。如此,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之后,留下的方是风雨过后永不退幕的悠悠文道。

经典是一个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从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许多经典作品正是由于各种不同的改编才被一次次赋予新的活力,以至于能够做到经典永流传。

因此,知著君认为,我们并不排斥大家对于经典的改编,但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那便是:在“充分理解原作精髓”、“不对原作精神价值内核进行大幅度改动”这两条前提之下,进行合理的发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