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六:技术与应用场景
——《变量》学习体会六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74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变量》第二章《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的《秋收起“翼”》、《寻找场景》两节。
秋收起“翼”
9月,棉花就要吐絮了。
2000多架无人机从各地奔赴新疆。2000多架,这大概相当于美国空军的无人机规模。再加上在新疆本地调集的1000多架无人机,共3000多架无人机从8月到10月,历时两个月,喷洒棉田3800万亩。极飞组织的这次浩大的行动代号是“秋收起翼”。
远处是起伏连绵的天山。9月的天山,山顶已经落了一层厚厚的雪,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闪烁着光芒。天空的下面是一片一片的棉田,左右两边各有一排白杨和沙枣树组成的防风林护卫。红色的极飞无人机安静地在棉田边上的起飞点等待着。飞手,也就是无人机的操作员,拿着外观像手机一样的终端熟练地确定航线、速度、药量,然后点击确认。无人机发出嗡嗡的声音,徐徐起飞,螺旋桨卷起地上的沙尘和落叶,带动它们在空中飘荡。无人机升到预定的高度,似乎有些迟疑,略做停顿,好像学生在考试之前把答题要点再背一下,然后就轻盈地飞走了。无人机飞得很稳,洒下的落叶剂如同清晨一团细细的迷雾,闻起来有点儿像石灰的味道,也有点儿像面膜的味道。
打过两遍落叶剂,大约10天之后,棉田里的叶子就会纷纷脱落,只剩下秆上一朵朵绽开的棉铃。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仿佛一夜醒来,推开门看到外面下了一整夜厚厚的雪。一台台看起来很像机甲战士的约翰迪尔CP690采棉机威风凛凛地开进棉田。这些庞然大物高达5米,有两层楼高,前部有6对尖头拨开棉株,一边朝前开,一边把棉铃卷入肚中,再从屁股后面弹出已经结结实实打完包的巨大圆筒形棉包。乡亲们把这种机器叫作“下蛋机”。
这和人们过去想象中的农业完全不一样。2018年,这种梦幻般的农业才刚刚开始。
寻找场景
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寻找无人机呢?这关系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场景。
如果你是一家新技术初创企业的CEO,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可能会说,当然是技术研发了。
这是一个误区。
除了极少数石破天惊的突破性技术外,大部分技术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也就是说,它们把已经存在的技术用一种别人未曾想到的方式重新搭建起来。
技术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懂得如何把一种新技术拆解,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就能够解决看似复杂的技术问题。说白了,这跟孩子们玩的搭积木、拼插式的乐高玩具是一样的。
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
第一步是选择。新技术往往有很多应用场景,因为越是前沿的技术,分岔越多。大道多歧,何去何从?你必须做出艰难而缜密的选择。
极飞经过反复试错,决定转向农业植保无人机。极飞最后意识到:无人机的舞台不在城里,而应该在农村;不在人烟稠密的东部,而在地广人稀的西部;不在工业,而在农业。
极飞在寻找应用场景的时候,有意避开了最热闹的地方,深入无人地带去寻找机会。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为“寻找边缘”。在寻找新技术应用场景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在看起来距离新科技最遥远的地方,新科技的应用场景反而最多。
第二步是适应。每一个应用场景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市场需求都是独特的。要把技术应用于特定的场景,让技术满足特定的需求,就必须根据市场环境调整技术本身。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技术才能生存下来。
农业无人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农业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即使在消费无人机行业早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企业,也很难在这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真正到过田间地头的企业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第三步是改造。一种新技术成功并不难,难的是这种新技术能够带动更多的组织变革、生产变革甚至制度变革,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这种革命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
以极飞为例。未来的极飞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极飞会很成功,也许极飞会失败,我们无法预料,但我们可以预言,假如极飞成功,那是因为它参与了农业的革命性创新。
在创业阶段,技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选择是指在少有人注意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往往更容易找到新技术的应用场景;适应是指在你找到应用场景之后,必须根据场景和需求调整技术;改造是指在无人地带,新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行优势,掌握更多的信息,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需求,直至重建一个更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极飞面对日益饱和的传统市场,独辟蹊径,将无人机与农业完美结合起来,既拓宽了无人机的功用,又给自己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也因此异军突起,成为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一匹黑马,在无人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充分证明:在创业阶段,技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寻找应用场景,找寻到一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