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今日看点婚姻育儿

成长不是用来对抗不满,而是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2017-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悦己纳人

作文是很多孩子的头痛之事,对小妮来说亦如此。每次有作文作业,总是放在最后一项完成,坐在书桌前端坐良久要么一脸苦恼苦思冥想,要么早已灵魂漂浮、神游太虚了。

小妮的这种状态其实跟自己有时在电脑前一样,搜肠刮肚,却脑中空空,或各种思想一片混乱,落不下只字片语。只是大人总是严以律孩,宽以待己,我这个普通大人也不例外,有时看着她半天没写好便会着急,不是催促,就是急于发表自己的建议,无论是催促还是建议,背后似乎都有一些潜藏的抱怨:“这事很简单,你怎么还没做好呢?”这种感觉下,小妮的写作自然谈不上什么轻松的心灵之旅了。

今天是周末,每个周末都有一篇作文,今天也不例外。其实今天的作文并不是很难,是关于喜欢的季节的。只是小妮有些条件反射般的迟迟不愿意动手。

作文眩晕症发作,躺会行吗?

在教育孩子上,我们周而复始地在用同样的方法,催促、训斥、命令、说教,却指望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实在是一种固执的全能自恋。

所以,还是得试试不同的方法,帮助小妮解决下作文难题,即使不能写出多么像样的文章,但至少不能让她对作文心生畏惧或厌恶之心。

“小妮,不是要写喜欢的季节吗?要不我们先不写,玩会,一边玩,一边想,跳舞,来一场四季幻想之旅怎么样?”

“好啊好啊。”玩总是最开心的,跳舞又是小妮极喜欢的。立马就起劲了,笔一丢,先在旁边跳了起来。

好吧,先欣赏下小家伙的舞姿也挺赞的。

小家伙一边跳,还一边哼哼唧唧唱着不知啥“名曲”,一会还拉上我一起转圈。

“不错,看你兴致挺高,心情也好了,那就一边转,一边入题。”心中暗想。

“小妮,你是打算从春天开始跳起呢还是直接选一个你喜欢的想写的季节跳呢?”

“我想写秋季”

“好,我们一边跳,一边幻想,你是想把秋季想象成人物呢还是某种植物或者动物呢?”

“我觉得秋季像成熟的母亲。”

“哇,咋跟我想的一样啊。”

“妈妈,我觉得春天像小孩子,刚开始一点点长大,夏天像长得大一点的青年,秋天就像比较成熟的人,像个妈妈一样,冬天像个老人。”一鼓励兴趣就上来了。

“小妮形容得很形象哦,那好好想想秋天有什么可以描述的,和成熟、母亲的感觉比较匹配。”

就这样,跳了会,小妮开始摇头晃脑地和我回想秋天,从枫叶满地的道路到秋天丰美的水果,从乡村到城市。讨论轻松而热烈,还一起搜出各种秋天图片看,看到图片上那满屋的玉米棒子,“哇塞,这么多”小妮忍不住惊奇地叫出声来。(可怜的城市娃,哪见过农村的大世面啊)。听着小妮时不时蹦出的好词好句,看着她的笑脸,我想今天的作文应该可以了。

最后小妮花了比以前少的时间愉快地写了一篇还不错的文章。

成长不是用来对抗不满,而是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事情很快就会过去,思考却可以留下来,对未来产生更多的指导意义。

对很多成年人来说,写作、演讲或者很有逻辑深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还是相当困难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当孩子不会做不会写时,做父母首要的是理解理解再理解,耐心耐心再耐心。总之,别忘了,他是孩子,你都做不到的凭什么觉得他就该完美的做到。

写作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而现在的孩子有物质上的高度满足,却对生活只有浅表的感知,他们的时间大量耗在快节奏囫囵吞枣的学习里。慢下来,创造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眼、手和心灵去触摸去想象生活。

培养深度思考。小妮书看得不少,累积的却并不多,其实自己也差不多,这么多年学习读书,能记得的也没几本。今年已挑了几本书打算和小妮一起深思细读。

刻意练习。除了少数孩子对写作有天生的热爱外,大多数孩子的写作热情是需要培养的,小妮曾经在一两年级的时候持续写过一段时间文章,那时的小妮作文还是可以的。可惜后来功课多了,就没能坚持下去,再加自己偷懒也没好好引导,慢慢地便没了热情,毕竟这是件费时费脑的事,对小妮这样的孩子来说,还远远比不上玩耍的吸引力。不过很多事都可以重新开始,2017年和小妮约定,一起多写多练习。

最重要的是鼓励,放下不满,从0往上看孩子而不是从100往下看。若有欣赏之心,终能看见美好。内容不够好,可以看看有没有好词好句;看不到文采,可以看看有没有通顺的语句;文章写得不好,字写得端端正正也值得微笑;即使都不怎样,孩子愿意绞尽脑汁写完本身就值得点赞,不愿意做的事还能做完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一种有责任的体现。

如果做某件事,只要一做就和肯定、温暖、信心联结在一起,不断增强的“自我效能感”会让那件事越来越被接纳和喜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那些能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效能感”的事。

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了批评,习惯了不满,对孩子还有对自己,我们总是试图有一个完美的孩子,也希望成为那个完美的自己。

不满可以是成长的一种动力,但不应该是主旋律。立足于不满的个人努力和养育引导很容易产生更多的挫败感,因为满世界都是比你强的人和比你家孩子优秀的别人家孩子,心不定神不安,又怎能发挥能量勇往直前呢?

成长的目的不应用来对抗不满,而是为了探索生命更多的色彩和可能性。

让我们对生活、对人、对自己还有对孩子都保有那份满意,带上欣喜,微笑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