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散文

停一下,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倾听”

2021-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慈心相向

以前,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一个能说会道、善于表达的人总是能够很快地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紧密的关系,会比较受大多数人的喜欢与亲近,他们交际广泛,天南地北好像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说起来滔滔不绝,因为那时候,经济和科技都不是很发达,所以,社会上就需要这些人际关系脉络较广且进而掌握着一定的人脉资源与信息的人。而到了现在,随着人们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资源与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自尊程度的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独立性。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高速运转、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每个人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每个人身上也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新奇的故事,当精神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越来越需要向外去诉说。心里压抑了满肺腑的话时,人们就越来越需要有一位倾听者,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也就转向希望被看到、被关注、被呵护。

其实,这一“说”一“听”的过程,再加上其背后的目的性,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沟通”。现在有很多讲关于“沟通”主题的内容,其中介绍了各种有关沟通的方法、技巧,诸如三明治沟通、同理心沟通、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表达思想与目的,并引导、促动对方按照我们的思路去行动。但这些内容仔细琢磨起来,都有些片面的在强调沟通中“说”的这个维度了。也许大家都会认为沟通就是从“说”开始的,也包括“谁发起了沟通,谁就该为沟通的结果负责”这些观点也都是在强调“说”的重要性。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此篇文章中,并不是去否认“说”的重要性,而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听”,在沟通中也是非常重要、关键性的一个过程。但不论是在大部分讲沟通的书中,还是在培训课程中,关于“听”的这部分往往所讲的并不多,常被简单带过。但“听”的这部分在沟通过程中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更好的去“听”,才能更好的去表达!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说到“听”,就会想到一个词——“倾听”——我们一般也会认为,这个词就代表了“听”的最好状态与最高境界。但是,你真的认为自己会倾听吗?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认为,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身体姿态、头部动作、眼神接触等),再通过巧妙的、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对方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通过具有同理心的表述以此显示出沟通者对表达者所说内容的兴趣,认为这些就是沟通者“倾听”的技能的完美体现了。然而,这并非倾听的全部,而仅仅是“倾听”的“术”的层面,是体现在最浅显的一层的表象形式而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ohn/Rita Sommers-Flanagan在其研究著述中说“尽管提出好的问题对面谈很重要,但提问也是一种指导性的面谈行为,它没有给对方留下自由表达的余地。”他们认为,如果你一开始就以评判或引导对方的方式进行面谈是对对方缺乏尊重的,因为提问会引导和限制对方的表达,由此得到的内容,仅仅是你觉得对方应该给出的材料。事实上,表达的一方需要向你倾诉的内容也许与你通过使用引导性提问所关注的内容非常不同。

倾听,不仅是要让我们在“听”的时候身体要微微倾向于对方,更重要的是打开心扉,倾尽你所有的精力去“听”对方。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练习倾听能力的小方法:请一个人随意或有指定内容的对你说话,最开始练习时,可以请对方先说1分钟,然后由你来复述对方的话,过程中可以录音,以作核验准确度,后面的练习也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将讲话的内容时间延长到3分钟。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专注倾听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了。

当我们希望或愿意和对方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沟通时,或者,当我们想要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拉近一步时,那就需要我们注意,在人际交往时,首先应该控制住人性中习惯性的评判、指点他人的态度,甚至应该抵抗住想要帮助对方的冲动,然后,就是将心全部安住于倾听,深入、充分、仔细地去听,去接收、理解对方的观点与故事,这样做可能比一上来就为对方提供不成熟的意见或帮助更有益处。

“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柴静

“倾听”也许不像“表达”那样可以让人感觉到淋漓尽致,引人入胜的能量,但“倾听”的能量是更加深厚的,更加包容的、更加接纳的、更加温暖的、更加慈悲的。

“倾听”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套路和理念、方法或技巧,它只需要一个人、一颗心、一份安住。越简单,越需要用心去做,也就越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