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人这种动物有个奇怪的特性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规律,自己并不能很透彻的了解,尤其是零到六岁这一段。
人更不能在经历过这一段之后深刻的理解到自己曾经经历了一些怎样的过程,才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
当成人回过头来,再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沿袭自己父母的方式就是重新学习其他更好的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做的那就是理解孩子——李跃儿
一起共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懂得孩子才能帮助孩子。
支持孩子“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一段敏感期,家长懂得敏感期就会很好的配合孩子,并帮助孩子完成这一段经历。
书中讲了一个爬台阶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抱着一岁多的他,走到人民会堂台阶下面的时候,这个父亲把孩子放下,准备休息会儿,这个男孩就顺着台阶往上爬,每爬一个台阶都非常费力。
他的父亲,刚开始的时候还站在旁边看着,等看到他爬了两个台阶以后这个父亲就受不了,抱起孩子几步走到最高处。这一下孩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而爸爸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他:“这个臭小子,你不是要爬上去吗?我把你抱上来你还哭。”
其实很好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就是把孩子再放回去,让他继续完成刚才没有完成的爬台阶的动作。
孩子的爸爸不知道孩子到了腿的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发现他有两条腿可以用,不断地用他的腿感知世界。
要是成人阻止这样的探索,孩子就会哭闹,经常阻止,可以使孩子的潜能受到影响,造成心理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喜欢哪不平走哪里,他专走坑坑洼洼的地方,因为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能让他感觉到腿的存在。
不懂教育,会让孩子匮乏
林林总总的教育方法,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无所适从,不知道学习哪一种方法和教育理念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再好的教育方法,再好的教育理念,不如家长读懂孩子。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意思,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图,家长就不会束手无策。
某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无奈的说:“儿子在幼儿园老“惹事”,老师过几天就要打一次电话来告状,不是推了这个小朋友就是把那个小朋友惹哭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告诉她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含义,和她一起分析:孩子在家是否有攻击性,妈妈说没有,孩子犯错的时候怎么处理,她说:“我还好一些,孩子爸爸有时候会不耐烦,甚至打孩子。是否陪伴孩子,她说:“在家,因为要做家务孩子自己玩的比较多,一周带孩子出去一到两次。”
我听了后大概明白症结所在。心理层面讲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和人生的榜样,有的老师也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基本能把父母的优点和缺点继承的八九不离十。
孩子无时不刻不在模仿和学习大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和爱,就是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给他的爱,就会容易匮乏,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或行为上的问题。
懂得欣赏孩子,让他成为自己很多成人很难欣赏孩子的一些“大作”,比如急性在床单上涂个鸦,在纸上画一些看不懂的画甚至是一些数字代码。
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这种行为是需要制止的,是需要纠正的。也许一个个天才,就在我们的制止和纠正中陨落了。
书中也有这样一位妈妈,跃儿老师发现一个孩子很悲伤,就问这对母子出了什么事,孩子妈妈说:“这画得是什么,太不争气了!”
跃儿老师发现这幅画称之为杰作也不过分,像出自大师马蒂斯之手。问孩子:“给老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孩子哭着说:大怪鱼。
问孩子妈妈:你认为哪儿不好,她说哪儿都不好,他说的是鱼,他要不说谁认为是鱼呢?
孩子妈妈承认自己没有受过绘画方面的培养,也没有研究过教育,她不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创造能力,
老师对她说:既然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你又怎么样能肯定的说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呢?
你孩子的这幅画,他本意是要创造出一条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谁也没有见过的大怪鱼,现在他确实达到这个目的,你却因为不认识而指责他。
我们说这张画画的非常成功,不就是因为这条鱼,让我们所有人都认不出来。即便孩子画得什么也不是,仅仅靠色彩方面的卓越表现,也能算是很好的绘画了。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但又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所以当创造力来临的时候往往会不认识。
懂得欣赏孩子的不完美,学习做一个孩子心中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