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提督中街与专营进口商品的胜利机器行
成都提督中街与专营进口商品的胜利机器行
美国空军人员在提督街被围观提督街是提督西街、提督中街和提督东街的总称。原来只有提督署衙门前的那一段正街才称之为提督街,后来提督街两头逐渐延伸变长拓宽形成了大街,才把这两条街道分别命名为提督东街和提督西街。为了把提督街这三段区分清楚,不致引起误会,就把原来单叫提督街这一段命名为提督中街,其余两端仍采用原来街名。本文对提督西街和提督东街暂且不表,而单说提督中街。
本文主要叙述的街道时代背景,大约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情况,一些对照说明间或也会涉及到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
因提督中街,包括三桂街、炮厂坝街、太平街和鼓楼南街等街道于五二年以后数次扩街,路口的房屋被拆掉数间,致使门牌号码变动这都是可能的,本文叙述都以五零年以前的门牌号为准。
小时候看见整个提督街觉得十分宽敞,看见对街的人和物都很小,现在回忆起来其实整个提督街并不宽大,拿现在的眼光看最多就是能容两部解放牌卡车对错过而已。
提督中街(以下简称中街)全长大约200来米,西起鼓楼南街南口,东至太平街(今太升路)南口。本文先从中街北侧的东口(即太平街南口)说起,第一间是沧浪浴室(五零后改名为工人浴室),听名字就够潇洒和诗意的了。这间浴室在五十年代就划归市工会领导。那时候,凡参加文化宫的体育比赛或大礼堂演出后的运动员或演职员都可领取免费浴票沐浴,以洗涤身上的汗液和尘垢,并消除因运动和演出带来的疲乏。浴后在休息室里的逍遥椅上躺下,盖上柔软洁净的浴巾,喝上一杯花茶,再美美地睡上一小觉,那真是赛过活神仙了。
浴池隔壁为一大双开间商铺,它是当时成都市内最大一间销售陶瓷制品的商店,也是成都市唯一一家专门经营宜兴陶瓷品的商店,后来它也经销过景德镇的“正泰”瓷器。五零年以后,特别是公私合营后,这家成都赫赫有名的宜兴陶瓷专营商店,终于沦为销售叉头扫把、缸缸钵钵的普通日杂店了。
紧挨着的下一个单位就是中山公园,原址为清朝提督署衙,民国后改称中城公园。后来为了纪念中山先生又改称中山公园,五零年以后这里曾进行过大规模改扩建,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礼堂中山公园内一个最明显的地标建筑是一座自来水塔,为成都利民自来水公司所建。这是成都最早的也是最为高大的一座现代化水塔。
五零年以前,中山公园大门前广场上,原本有一座喷水池,与中山公园内中轴线上的那座喷水池,呈一南一北排列的态势。喷水池边可坐人,路人走累了可在此休息。不过这里后来成了乞丐、流民会哨的地方,过路人经此无不掩鼻绕行。
五零年后这门前喷水池因扩建广场而被填没。那时成都修建大马路和大广场的筑路技术实在太差不敢恭维。一个小小的文化宫门前广场,广场地面老是搞得高低不平,四处坑坑洼洼的,被连续推倒重来若干次,最后还是依然故我,惨不忍睹。在那喷水池位置的地面上,不管工人如何修补,始终看得出来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圆形疤痕存在。
中山公园西墙外,有一栋四层楼洋房,其西墙紧邻三桂街,这是过去的国民银行。这座楼房外观平实而结实耐用,直到文革以后这座房子都还存在。这栋楼房五零年后,一直作为成都市总工会的办公大楼,文革时这里曾为成都工人造反兵团总部占据,还曾生出过不少事端出来。
文革期间一夜晚,因兵团的人要解救被红成派红卫东组织扣押的一个兵团头目(公汽分团团长邓兴国)。据线报,此人当晚要被一辆华沙牌汽车押送经过这里,兵团决定在这里设卡拦截。当晚恰好解放军独立师师长杜灵也是坐在一辆华沙牌汽车的后座上,因去东风路警备司令部开会后经过这里返回后宰门师部。兵团武装人员以为这汽车就是自己要救头目所坐的车,远远地见到这车就喊叫和阻拦示意停车,因来车是解放军的汽车,肯定不会停噻,反而加大油门企图冲过去。兵团的人见不停车,认为红卫东的汽车想冲哨卡,兵团埋伏在这栋大楼附近的人和对面庐山照相馆门前梧桐树后的人,用交叉火力对着汽车前方开枪以示警告。哪知这些人不知道计算提前量,反将坐在后座的杜灵师长脑袋击中,致使其当场身亡。
当时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两派剑拔弩张的,相互指责、谩骂,直至动拳头动刀枪,企图洗刷己方的责任,把责任强加给对方。解放军独立师和解放军警备司令部还各自介入了两派的争斗。经事后调查推断,这只是一起误杀事件而已,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这段杜灵被杀事件的版本较多,本文叙述的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而已,并无所谓正确版本存在,否则就不会成为无头案件了!
三十年代,因中山公园扩建门前广场和喷水池,把中街靠近三桂街这里扩展成一条弯道,这条弯道称为炮厂坝街,并在这里修建了几间铺面。现在我只记得其中靠近三桂街的一间是一家半机械絞制切面和抄手皮的店铺,其余几间铺面所从事的行业现已记不清楚,也无从查证了。五零年后在这一弯道上的铺面,先后转行和新开业的记得依次有印刷厂门市部、小百货商店和雪园饮食店。弯道终点在中街直道上紧邻第一家,就是六十年代新开业的一家宜宾燃面店,它所经营的主要面食品种有宜宾燃面和脆绍面。这种小吃在过去成都市内从来没听说过,市民们也没品尝过,这是成都市内小吃的一个新品种,这里开设的就是成都市第一家宜宾燃面店。
与该店铺西邻的是一间文具店,再往西还有群力食堂(后曾改做过夫妻肺片店)、胜利机器行(亲仁里正对面,文后将专门介绍)、永胜百货商店、三江鞋店(四六年开业,提督东街还有一家分店),其紧隔壁是一家双开间的眼镜店,兼修理钢笔、眼镜。然后是提督中街14号,这是一个有三米多宽的一个门面(五七年曾经注册为"义丰协"文具店),该门面里面是一个占地一亩多的大院子。院子的主人杨绍业老先生,北京人,曾任北京商会会长,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都有生意。从14号往西直至拐弯到鼓楼南街,还有三间铺面,从事的行业已无从查考了。
直到鼓楼南街东口之间,大概还有三、四家我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商店和住家户。
再说中山公园对面,即提督中街南边街道的大致情况。太平街丁字路口提督中街南侧,从东向西算起有:华美寄卖行(有关华美寄卖行的介绍请参看《行脚成都》2017年10月5日刊登的《逛寄卖行的乐趣》一文)、四明银行(五零年后改为人民银行提督街分理处)、春风(立新)美发厅、三六九餐馆,在沟头巷拐弯处有一家中兴茶铺。这一溜商铺,从四明银行起,因扩建文化宫门前广场,也为了把那一段街道与中街与东街的主轴线拉直,故将原有这一段铺面向后拆退而重建的。这段商铺均为砖砌外墙,水泥披挡加油漆粉刷,屋顶为机器洋瓦的新式建筑。
华美寄卖行门前窜窜盛行三六九餐厅是一个苏京味的餐馆,因五零年以后退街,使得店堂大为缩小,分楼上楼下经营。其苏京味菜肴味道一般,也不算正宗,公私合营后快被川菜同化了。不过它的四喜汤圆和大肉面、排骨面倒还有些特色。名曰“四喜”实际上就是每碗有四个包得扁扁的肉汤圆。大肉面上有一大块五花肉做的叉烧,排骨面上有一块炸得酥酥的大排而分别称谓之。
五零年前后,这家餐馆还有一特色,那就是它冬天卖火锅毛肚,这才是成都地区真正最早的商业火锅类型。入冬时节,在餐馆大门挂上一幅蓝色的棉胎布门帘,以防冷风直接吹入。客人入座点了烫火锅的菜品后,一只已经点着火但还冒着黑烟子的浮炭儿火炉,被店小二端上了桌子,在炉子上面座上一只装满清水的铜锅或铁锅,待水烧开后,食客自己分别多次放入毛肚与切成薄片的猪肉或牛肉,以及其他时令蔬菜。待放入的菜肴烫熟后夹起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佐料碟中,沾一下即可入口慢慢品尝。这与当今火遍全国的牛油麻辣火锅底料和季节完全不同,可见目前火遍全国的所谓“四川火锅”,本身就是一个“泊来品”。据考证它应该是来自于我们的邻国“巴国”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千万不要再把当今的火锅,作为我们成都本土传承的饮食文化而沾沾自喜了。
过沟头巷口再跨过一、两间卖花或卖水果的铺面,则是如如照相馆(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庐山照相馆)。该相馆的橱窗历来就有顺应追星族,投顾客所好的摆放风格,并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橱窗文化。那是在橱窗里摆上一些当时最受欢迎电影明星的艺术照片,以此来招揽生意和作为顾客照相时的模仿样板,以满足顾客自己当明星的心理。这是这家相馆老板长期揣摩顾客心理的结果,这是它比其他相馆更加高明之处。
解放前在这家相馆橱窗里,曾经在不同时期先后摆放过的中外明星照片大概有:周旋、蝴蝶、白杨、赵丹和费雯丽、罗伯特·泰列、嘉宝、英格丽·褒曼、梦露等人;解放后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当代明星也上过它的厨窗,如谢添、仲星火、王心刚、程之、祝希娟、王丹凤等人;六十年代也有普通劳动者和劳动模范上过它的橱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成都电信局长话台,一位青春靓丽的话务员工作时的模特照。只见她耳边戴一个听筒,口边支了一个话筒,正在为顾客转接长途电话的形象。当这张照片一摆进橱窗之际,当即就吸引了无数人驻脚围观。不少青年女性还打扮成橱窗中样板照片模样,摆起与模特儿相同的Pose(姿势),戴上话务员的行头照相。当时该照相馆使出了这一招,不但为自己获得了为工农兵服务,宣传工农兵的好名声,在经济收入上还确实火了一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馆西边的邻居分别是旗帜社、刊刻社、余记帽庄、裁缝铺、面食店和锅盔铺。其中余记帽庄是成都时新戴“博士”帽以来开设最老的一家博士帽经营店了。
面食店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包子,包子品种不多,仅有鲜肉大包、菜包子和开花包子(实际上就是顶上划了两刀的圆形馒头)等三个品种,其中的菜包子最有特色。这种菜包子还要分辣味的(没吃过吧?)和白味的。包子馅是由鲜香大头菜、鲜竹笋、宜宾芽菜、豆腐干,还有少量三大菇,并连同少许口同嗜豆豉剁成颗粒混合炒制而成,其刚出笼的包子味道鲜香可口至今难忘。五零年以后,据说老板有些许薄田而被划为地主,因减租退押,这家包子铺已经无本钱继续经营下去,也就此关张了,其鲜香菜包子味道从此在成都市彻底绝迹了。
锅盔铺紧邻包子铺,在亲仁里巷口边有一家锅盔铺。锅盔铺打锅盔的店小儿,个子不高,但膀大腰圆,浑身肌肉坨坨,看样子就像是操扁卦的武师,又像是练健美的先生。冬天他打锅盔时,两溜鼻涕就像两条乳白色的鼻龙,悬吊吊地悬在鼻子洞口与嘴唇边上,他吰一吰(hong)鼻龙就会缩进洞口,不一会那鼻龙又像猪儿虫一样慢慢地从洞里爬将出来,不久又活甩甩地吊在上嘴唇边。随着他揉面和擀面的动作,鼻龙在他脸面前一摇一晃的,要是控制不好就会流过河去。当他感到鼻龙实在控制不了,将要流过河的当口,就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做成钳状,把一双鼻龙夹起扯离嘴唇,熟练地对着人行道上近在咫尺的木头电杆甩将过去仈(ba)起,随即在身上一张黢麻打黑的围腰布上,左一咣右一咣地把手指上残余的鼻涕揩掉,手也不洗继续揉搓他的锅盔面团去了。街坊邻居都不买他的锅盔,给他取了一个诨名叫:“流鼻子妖道”。
锅盔铺右边就是由石板铺就的亲仁里巷子,附近街坊邻居都不称呼它的正式巷名,而称其名为大檐沟。此巷子很深很窄,七弯八拐地通向安乐寺(后来的中心菜市场)。巷子北口的中街上有个双开间的大茶铺(五零年后改为果品商店),接着是一家卖手工纸张(订作业本的水纸和画国画的宣纸)的纸品店,其隔壁邻居为萧集翰中药堂(题头图上挂有“久咳丸”广告的中药店即是)和永兴化工公司成都办事处。
萧集翰中药堂宣称“货不二价”。他的药品从不讲价,可见他对自己的药品质量和价格有很强的自信心。药店自制多种膏丹丸散,且经营各地参茸胶桂,信誉和口碑都很良好。夏天它用一套蒸馏设备做出清热解渴的银花露饮料供应市场,以利行人消暑解渴。药店还可按照古验方,现场抓售“玄梅甘菊汤”等等中成药,以利市民夏天购买回家,冲泡解渴防暑汤以代茶饮。
永兴化工公司看似招牌打得大,其实就是一戕自产自销洗卫用品和化妆品的小商店。店面上卖一些化妆品,如雪花膏、胰子(肥皂)、润肤甘油、发蜡和牙粉。其中猪胰子和鹅胰子号称嫩面护肤,冬天用来洗脸洗手,脸不起皱手不瞠皮,成都市内就数它的这种胰子在当时最著名最畅销。
它的隔壁就是以销售豆豉而名满全市的口同嗜酱园铺(参看题头图片),它是否与现在的同名酱油公司相关,本人未查证过。据说在成都,无论是专业饭店,还是民间炒回锅肉或生爆盐煎肉,有几样佐料是必不可少的,对出产之地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即:口同嗜豆豉和甜酱,太和号红、白酱油,郫县豆瓣和温江蒜苗,只要这几样原材料符合以上要求,再加些许手艺,任何人都能炒制出来口味正宗的四川回锅肉来。
口同嗜酱园店以西的邻家商铺是一家很大的布匹商店,接着是一家服装店、百货店、糖果糕点、茶叶和香烟店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提督中街上的商店房屋,一般都是以中式穿斗二层楼房为主,一层为铺面,二层住家(见题头照片),少有多于两层楼以上的商店。而老成都提督中街24号胜利机器行,是老成都百货电器业商人和资深实业家钟良臣先生,在成都所开多间商铺中的一间。这间商铺的建筑是钟良臣先生于一九三二年,专门去上海委托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德国工程师赴蓉测量、设计和承包修建的。这是一栋五层楼的商住两用楼,建成竣工后,成为当时成都市内最高的民用建筑物之一。据说加上楼顶的旗杆后,已是当时成都市内最高建筑物了。站在四楼,甚至三楼的阳台上俯瞰整个成都市,大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这座商店的正面门脸,与大多数川西公馆的门脸风格接近,只不过因为是双开间商铺,门脸要比一般公馆的高大得多。由于受当时建筑材料的限制,建筑这么高的房子(差不多有15米高,每层层高超过3.2米)没有用一点钢筋,几乎全是采用成都周边地区洋法烧制的上好青砖,因此在建造质量上多少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为此,在五零年以后,该栋楼房进行过大修改造,把五层楼房降低为三层,这样便杜绝了安全隐患。
该商行主营销售进口百货和电器产品,其中有西门子电话总机、各式电话机;英、美各国电灯照明设备、手电筒、电池和收音机及元器件、留音机、电唱机、唱片和缝纫机,甚至一段时间还销售过电冰箱和摩托车等;还有各国百货、毛呢布匹和毛绒线等各种高档日用品。
抗战期间,经常有美军及其文职人员出入于提督街。胜利机器行也是美国人常来光顾的地方。钟老板见有利可图,还可赚取外汇,与他的银匠朋友何世君先生一起,推出了自产的中国银器工艺品销售,赚取了美国"米斯脱儿(mister先生)高鼻子"不少美元。
五零年以后进口渠道和外汇、海运断绝,胜利机器行只得改行卖一些文化用品,如笔墨纸张和销售一些过去的五金电料缝纫机等剩余积压物质零配件来维持生计。
那时,好像吉人自有天相,该商铺经历的几件事,从表面上看似灾祸,后来居然逢凶化吉转变成好事。这是否是所谓“祸兮,福之所倚”,也未可知。
举例来说,因抗日战争日寇飞机轰炸,成都市内缺电状况非常严重。到了一九四四年以后,提督街、总府街、东大街等商业大街,只能实行单、双日单边街道轮流供电的办法,来解决因启明电灯公司发电能力小电力不足,而供不应求的问题。那时电灯犹如鬼火,一到晚上总是半边街道供电,没电的那半边街道黑灯瞎火的,门店内外看不见一个人,鬼都可以打死人,只能点油灯或汽灯照明。
一般说来,顾客肯定不愿意到照明不佳的商店购物。此时,钟老板想到了一个主意:干脆自己发电!说干就干!立即通过驻蓉美军朋友,在机场寻购到一台3匹马力的军用发电机,并立即运来市内安装发电,商店每晚的照明得到了基本保证。至此,商店每晚灯火通明,顾客打拥堂踩断门槛。店堂每晚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就如逢年过节一样生意奇好。一个小小的技改措施挽救了一座商店,而且还让商店发了一笔“横财”。
再一件事情是在一九四七年时,此楼房的五楼临街门脸牌楼顶部,发生部分垮塌,掉下来的水泥、砖块砸中了一位行人。商店店员立即将其抬进室内,马上去署袜街将西医外科岳医生请来全力治疗。这位行人正巧是广汉的一位袍哥舵把子,他是跑到成都来躲避仇家暗杀的。
出此事件后,嗅觉敏锐的成都新新新闻报记者,听说提督街钟老板惹祸了,商店房屋垮塌砸中了行人,认为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就马上前来采访。估计因钟良臣仗着自己财大气粗,朝中有人,对记者稍有怠慢或出言不逊,第二天新新新闻就把这事报道出去了。报纸的标题大意是:高楼垮塌砸中路人,钟老板惹祸吃官司!见报后引来众多市民围观,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谣言四起。不过因这篇负面报道,又引来了大量的顾客,反而使得商店生意超好,这是始料未及的。
时间是解决事端的最好催化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本来就不大的事情也就逐渐淡化了。钟家把那位舵把子安排在楼上二楼养伤,好吃好住地供着。还专门派灵醒的店员,去广汉舵把子家,用车把他的家人接来成都照顾他。一家人一住就是月余,他也正好躲过了仇家暗杀。他为了感谢钟家的及时救治和为他提供了避难场所,他决定不对钟家索赔和起诉,病愈之后一拍屁股走人,这事就这样戏剧化地解决了。
过去,提督中街是整个提督街商业区的核心地带,它几乎集中了当时成都市内大部分重点行业的商铺。由于提督中街接近成都市地理中心的优越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东西南北中市民心目中的购物胜地。由于提督街24号胜利机器行专门销售各种门类和品种的进口优质商品,它充分满足了众多达官贵人、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市民,以及一些中、青年顾客崇尚进口商品的购物心理,使得提督街的商业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有了中山公园作为人流缓冲区,致使提督中街的购物环境一直显得比较宽松有序,这是成都闹市中的唯一,从这个角度看,甚至还要优于春熙路、总府街和东大街等街道的购物环境。
丁酉年霜降于 春秋疏云斋
感谢老邻居杨耀声先生,以及王耀川先生、喻理宁先生和梦魂先生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