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大马哈鱼的母爱是否伟大
1.
大马哈鱼到了繁殖季,就会逆流而上。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身体多少创伤,除非死在路上,否则不会退缩,直到到达产卵地方为止。于是,了解这一现象的人们,无不认为大马哈鱼意志坚强,母爱伟大。
那么,大马哈鱼的母爱真的伟大吗?
2.
“繁衍后代”,由“繁衍”和“后代”组成,属于“句”。
如果把“繁衍后代”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把“繁衍后代”看成一个“词”,也是属于“可以进行语言解释的词”,即其性质属于“非最简性质”。
3.
“非最简性质”不仅需要记忆识别,而且需要两种以上最简性质进行组构,才能形成这个概念。
大马哈鱼母亲本身,一出生就没有长辈、自力更生。没有经过后天教育的大马哈鱼,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可沟通交流的非最简性质意义的语言,它们不会明白什么叫“繁衍后代”。
4.
大马哈鱼回到产卵地产卵,在人类看来历经了千辛万苦,那是因为人类把自己设想成为大马哈鱼,然后向自己提问,面对大马哈鱼的境遇能坚持下去吗?然后人类认为很可能无法坚持。除了难以承受路途的艰险外,人类也难以接受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只为产卵然后死去的事实。而大马哈鱼做到了,于是自然而然就认为大马哈鱼意志坚强、不畏艰辛、母爱伟大。
但实质上,对于大马哈鱼本身而言,大马哈鱼不会知道自己逆流而上(被人类认为)是“为了产卵”、“为了繁衍后代”。或者说,大马哈鱼虽然产了卵,但它们并没有刻意要产卵,它们是不抱有“产卵”的目的性的。它们只是遵循了自己的非记忆需求,在满足非记忆需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洄游、产卵、死去的过程。
5.
虽然组成有脑动物的感知与思维的“基础要素”和“基础组成逻辑”是一样的。但每种动物的非记忆需求对应的具体感官感觉状态存在极大区别。
比如:有些动物生产婴儿(分娩)的过程的“非记忆舒服程度”是非常低的,人类就属于这类动物。人类生产时的非记忆舒服程度低,是因为人类生产时的“感官感觉状态”与“非记忆需求状态”的“重叠程度低”。
但有些动物生产的过程中,“感官感觉状态”和“非记忆需求状态”是“高重叠程度”的,生产时的“非记忆舒服程度”比非生产时更高,这和“人类交配过程中的非记忆舒服程度比非交配时要高”的本质一样。大马哈鱼就属于这类动物的其中一种。
另外:就算是同为人类,人与人之间的非记忆需求状态也是存在区别的。比如有些人吃咸度更高一些的食物能更大程度的提升非记忆舒服程度,而有些人则喜欢更淡一些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非记忆需求状态也是存在区别。比如同一个人,“饿”的时候对应的非记忆需求的感官感觉是“进食”,而“很饱很撑”的时候对应的非记忆需求的感官感觉是“不要进食”;
6.
人类之所以会认为某些母爱伟大。那是因为“记忆需求”与“非记忆需求”相矛盾的时候,母亲选择了满足“记忆需求”,放弃提升“非记忆舒服程度”。比方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挨饿也要喂饱孩子,母亲受冷也要温暖孩子。母亲在“提升记忆舒服程度(满足保护孩子的记忆需求)”或“防止记忆舒服程度下降(满足“防止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记忆需求)”的过程中,造成“非记忆需求的满足程度越低”、“时间越长”,则会被赋予母爱越无私、越伟爱的概念。
而大马哈鱼并不具备“为满足‘哺育后代的记忆需求’而‘放弃满足非记忆需求’”的特征。因此,大马哈鱼根本不存在母爱。不存在母爱,也就不存在母爱是否伟大这个问题了。
7.
当然,大马哈鱼并不能代表所有动物。在动物界里,如同人类那样具有母爱特性的动物是有的。比如:母老虎把仅有的一点食物留给小老虎;母狼吐出胃里的食物喂养小狼;母非洲水牛为救小水牛与狮子搏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