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豆瓣9.5高分的北欧剧,绝对担得起2016年度最佳!
这部叫《Skam》的挪威青春剧绝对值得安利!
《SKAM(羞耻)》自开播以来就火遍了北欧,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许多相关主页都吸引了无数粉丝。据报道,连挪威的首相Erna和王储妃Mette都成了这部剧的大龄迷妹。
当然全球刮起的这一阵“羞耻”风,当然毫不例外地刮到了中国。在豆瓣上,这部尚未引进的剧,获得了9.5的高分。
豆瓣评分如果你看介绍跟我当初想的一样,觉得这只是一部充满校园暴力、酗酒、性和同性恋的快餐网剧,我只能告诉你:对不起,你错了!
每一季都可以单独看,讲述的主角故事都不一样。所以尤其推荐直接看第三季。这季相比前两季,制作水平真的是极高。
甜炸《Skam》只是一部耽美剧?错!其实更是一部挪威宣传教育片,还是大片!
这部北欧剧那么火,或许是因为单纯的爱,无论爱情还是友情。类型可以说是青春/校园/爱情/同性/you name it……题材剧集。
第三季更是以高颜值以及高超演技,让人看了,眼泪与傻笑同在。这部青春教育剧,不仅呈现了两个高颜值的高中男生是如何相知相爱的,更探讨了关于救赎、成长、偏见、宗教、疾病等问题,看后引发的思考超乎剧集本身。
导演Julie Andem用女性优势的细腻拍摄手法,将一个个或长或短的伏笔埋下,精选出了30几首bgm,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剧本中,并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挪威高中生进行调研采访,最终创造出“isak与even每分每秒”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部豆瓣9.5高分的北欧剧,绝对担得起2016年度最佳!在这个青春剧里:青春不是吸毒堕胎劈腿,而是去搜寻暗恋对象提到的电影并看个遍;是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好朋友的性取向之间小心翼翼的获得平衡;是第一次和哥们分享秘密的忐忑和被理解后的兴奋;是和多年不和的妈妈和解后的掉眼泪。
青春时期萌动的心就是这样啊!有好奇有担心有犹豫有直接有成全有包容有不顾一切还有真爱至上!
导演真的非常用心,剧情细节铺陈很棒!其实撇开性别,爱都是一样。并不能因为同性就要接受异样眼光,每个人只是想真实做内心的自己罢了。真的,没什么不好。
颜值即正义颜值超高又甜到鼾的让人觉得像在拍偶像剧,但偶像剧的奥义应该是在让观众觉得幸福又不会觉得不真实,大概也是skam迷人的点。
这部真的蛮神奇的北欧剧,比美剧细腻,比日剧爽快,比国剧题材上更放得开,细节却更有日常感,超越同性话题的身份认同、疾病、宗教引发人思考,又会进一步探究社会种种现象的意义。
试探前几集的试探与迂回,不就是青春时期爱情的模样吗?小心翼翼的眼神,偶然出现的注视,出现后的暗喜…若即若离,又望穿秋水。
确立关系后,蹭额头,蹭鼻子,蹭脸颊,蹭后背。日常摩挲眉毛,耳朵,脖颈,脸颊,碎发。日常吻额头,吻脸颊,吻唇角。Isak讲父母的事,even跟抚摸猫似的来回轻抚他后背。even翻身时被子翘起一边,Isak给掖了两下掖不动,就从背后贴过去。even勾着Isak脖子揽到怀里,骄傲地跟人介绍这是我男朋友哦,是不是长得超俊。
这是不是也是你恋爱中的模样?
真实的实在是可怕。吻戏几乎不消音,很多时候连bgm都不播。两人平躺在床上聊天,几次都能听到even喉结一滚吞口水的声音。
某些瞬间的身临其境感,甚至让我有点偷窥别人真实人生的错觉,心虚得后背一紧。他们甜蜜你也甜蜜,他们苦涩你也心跟着一紧。
好真实其实,相比我们国家,能看出北欧的社会环境已经非常包容,Isak的心理压力除了母亲狂热的宗教信仰,更多只是来自他自己。
他在确认关系前的困惑期主动去做gay test,结果是可能性不足20%,基本是直。镜头一闪而过的几个问题都很有意思,比如理发的花销,穿搭的偏好,对特定男明星的看法。他的本能反应都很……传统意义上的直男。
跟室友坦白 室友开导他他第一次出柜是跟他的同志室友,很不安甚至有点慌乱地补充,我跟even在一起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是gay……gay没什么不对,我只是不是你们那种很gay的gay……人们总觉得gay就应该是怎样怎样,这对并不是那样的人来说很不公平。我不会因为喜欢上even,就会涂睫毛膏,穿紧身衣,参加同志大游行……
说到底,就是很害怕被标签化。无论好的坏的,这种被大众贴上标签的身份认同都让他没法接受。
但这位室友真的三观超正!他告诉他,那些人只是勇于为自己的权利作斗争,而把隐藏的自己释放出来的人。
even更是能懂他的。他们刚认识的晚会,一个叫emma的女生说我好喜欢gay哦,他们都超有趣,even就很正经地反驳她,你的逻辑不对,这就像说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emma说,哎呀,不一样。有趣而又很正面的词,even说不,逻辑是逻辑,不是所有gay都会有趣。
对啊,消除偏见,与一味的刻板印象发现,也不是所有直男都不会穿衣,不是所有男孩儿都爱玩具汽车,不是所有女孩儿都喜欢穿裙子。
其实经常好奇,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性向的刻板印象,哪一种消除起来相对容易些。
Isak的妈妈也是非常让我感动的。
Isak给妈妈发短信坦白他很害怕妈妈对宗教信仰的狂热以至于不理解,但母亲却用爱理解了他,告诉Isak从他出生到永远她都支持他爱他。妈妈的回复真的让人泪目。
母爱伟大 他的父亲、交往过的女孩儿、爱怼他的黑人哥们儿,甚至穆斯林同桌,对这个事实的接受速度都比他本人要快。除去外貌,Even作为一名“躁郁症”病人的细节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后来去百度躁郁症,发现他演绎的每一条都是真实的疾病表现。
家里的大烟被藏起来,抽烟后的超嗨兴奋,和突然的沉默低落。
确立关系 突发奇想地跑去别人家游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亢奋状态。突然会消失几天,再出现时候的憔悴低落的状态,听到isak讨厌自己得了精神病的母亲时一瞬间的闪躲。
表示自己“很少睡觉,因为睡觉是最接近死亡的。”“只有死亡才能让人逃离自己的思想。”
甚至他绝望地说着“永远得到一个东西的方法,就是失去它……”再努力笑着哭地安慰isak“我开玩笑的。”
在巨大的幸福和更多地担心因为自己的病而失去isak时,even的心理终于崩坏了,全裸着跑了出去……
当晚从酒店跑出剧情的铺设与伏笔非常多,让人不佩服编剧的脑洞!
比如剧中“Isak的柜子”,不承认自己是gay时柜子总是很难打开,而even轻松一拳替他敲开了柜子,再到后来Isak跟周围的人承认了自己的性向后,柜子便再也没卡住过。
更让人惊叹的是,剧组把一些对故事情节推动不那么重要(其实后面看并不是)的内容放到了更新的短信里。这样明目张胆地节约成本,全靠观众脑补的手段真的好丧心病狂。
《skam》带给观众很多的感动,心跳与美好,它让人们更关注身边的人,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群体的感受,给人相信奇迹的存在。
再次强调,它真的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耽美剧,剧中每一片小小的闪光点都闪烁着一个命题——“Alt er love”(一切都是爱),以爱开始,以爱结束。
与你度过每分每秒最终当Isak与even明白,每一段伟大的爱情不必以悲剧来收尾才显得刻苦铭心;你拯救了我之后,我一定会去拯救回你;不去惦念永远,而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虽然每一个人都是座孤岛,但总有通往另一座孤岛的桥梁;不管是现实的世界还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里,Isak与even都在快乐地生活着,这才是爱的意义。
最后Isak说,不管未来如何,即使我和even明天就会分手,我也不后悔认识他。他迅速地明白了人生从来都不是论年过、论月过的。他只需要度过眼下的每分每秒。
17岁的少年,活得清醒又漂亮,勇敢做自己,无比真实,也将永远真实。
你不是一个人我们过好每一秒最后,他对Eva坦白,自己也不知道这段关系稳不稳定,长不长久,但我一定不后悔。才17岁的少年,让他背负那些誓约、诺言和对未来的期许是可笑而过分的要求。
与精神疾病病患的关系是一场漫长而无边际的拉锯,他有准备去拥抱最好的和承受最坏的了,毕竟拥有过与even的每分每秒爱的真实,那就够了。
这大概也就是一切了。
Ps:拯救剧荒的你,赶紧看起来!超越纯爱又发人深省。绝对是2016的一部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