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间管理培养过程

2020-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情情子
概述

教孩子正确认识时间

孩子越早感知到时间到存在,就能越早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

1. 和孩子一起记录时间

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理解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家庭时间记录表

2. 对时间进行分类管理

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时间和自己所做事情之间的关系。

固定时间点=习惯性事项

标准:时间点基本固定不变;事项的重复性较高;对时间点的准时性要求比较高

如:起床时间、洗脸刷牙、用餐等生活习惯,作息时间

执行要求:内容明确,强调规则,持续执行

举例: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就不能让孩子吃零食,坚持不按时吃饭就没有饭吃的原则

固定时间段=任务性事项

标准:时间长度相对固定;事项重复性较高;对时间段内的事项完成度要求较高

注意:任务性事项是孩子当天必须要完成的

如:做作业

执行要求:

任务简单化(重要且难度高的任务;重要且难度低的任务;不重要也难度不高的任务)

合理排序(先难后易)

提高单项效率(划分时间段如学习20分钟,休息5分钟)

自由时间=自主性事项

标准:让孩子自己安排

如:看动画片

执行要求:

自由时间和任务时间直接关联,任务完成得越早,自由时间越多,要靠孩子自己争取

自由时间是有限制的,部分事情要征求家长的同意

如:

考虑孩子的年龄

学龄前,家长可以给孩子设定选项,直接过滤掉不适合孩子做的事情

小学一到三年级,设定明确禁止项,自己安排的事情要报备家长

小学四年级以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来干预,如打游戏、玩手机的时间,保护孩子的健康

3. 针对性管理孩子的时间

把特点相近的时间归为一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孩子意识到每天的时间是需要合理分配的。

注意:自主管理指的是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最终目的。

达到这个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孩子相信自己可以独立完成

2. 家庭当中有清晰的界限感


三个技巧帮助孩子快速建立时间观念

1. 从幼儿园开始,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摆放跟时间有关的物品

如:客厅钟表,床头闹钟,门口时间安排表,孩子的手表

2. 在语言表达上让孩子准确理解时间概念

如:

快点,马上迟到了!

赶紧写作业!

明天早上我们早点起床,一起去游乐园。

这些语言里都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孩子是无法理解这样的信息的。

所以家长应该把催促的语言换成准确时间的的语言。

如:现在距离上课时间还有30分钟,如果在3分钟之内没有出门,你就会迟到。

按规定应该19:00开始写作业,现在已经19:10了,妈妈希望你现在开始写作业。

明天早上7:00准时起床,8:00准时出发去游乐园。

3. 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时间

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张时间轴的制作,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规律地分布在各个时间点上。

时间轴参考图

制作完成之后,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讲解并理解以下几点:

1. 每个人每天可以利用的时间有多少

2. 每天的作息时间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时间浪费了是否还能找回来


科学管理作息时间

1. 了解合理的睡眠时间

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NSF)根据专家研究成果,对各年龄段孩子提出了新的睡眠时间建议。

新生儿(0~3个月):睡眠时间范围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睡眠时间范围12~15小时

幼儿(1~2岁):睡眠时间范围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睡眠时间范围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睡眠时间范围9~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睡眠时间范围8~10小时

2. 设定合理的时间

1. 确定起床时间

2. 根据睡眠时长确定睡觉时间

完成打✅未完成打❎

3. 给孩子强调原因和规则

给孩子讲清楚起床的时间是为了不迟到,睡觉的时间是为了保障睡眠时长,让孩子了解设定背后的原理,孩子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时间和时间表联合在一起,才能理解早睡早起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是为了自己,才能够有效执行。

4. 帮助孩子养成作息习惯的方法

1. 准时睡觉

强化洗漱的作用,营造睡前仪式感

家长要有原则

做好睡前准备工作

标准:

刚开始时,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先洗漱再要求孩子

洗漱之后不再做与睡觉无关的事项,家长可以安排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特殊情况说明:

到了规定时间,孩子作业没写完怎么办?

1. 前面要设定好时间,建立底线

2. 没写完的作业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情

(家长可以提前跟老师打个招呼,说明理由,确保孩子正确习惯的培养)

2. 准时起床

标准:

 一二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协助孩子设定闹钟,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让孩子自己设定闹钟

设定好闹钟以后,放在距离床头较远的位置,保证孩子离开被窝把闹钟关掉

特殊情况说明:

闹钟不起作用时,才需要家长辅助叫醒

辅助叫醒三步骤:

1. 闹钟响起,家长进孩子房间拉开窗帘,打开窗户(非冬天)

2. 孩子没反应,进入孩子房间告知孩子距离上学还有几分钟,如果不起床就有迟到的危险

(大部分孩子能做到)

3. 孩子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家长要强制叫醒

(调整作息计划,定规则)

(孩子如果因为拖延迟到,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家长可以提前跟老师说明原因)

注意:刚开始,有些孩子早起/睡前,不清楚自己具体应该做什么,家长就可以把具体的事项罗列出来,或者采用图示贴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进行引导。

起床事项 睡前事项

家长定位

家长在过程中扮演教练的角色,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辅助和支持孩子,让孩子学会并掌握这项能力。

教练型家长的教养方式:

1. 讲解内容和演示过程

2. 训练孩子熟练掌握

3. 训练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

注意:家长在培养和训练孩子时,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一看到效果就放手不管了,一定要保证孩子真正形成自主的习惯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导致孩子无法正常感知时间的三种错误行为

1. 家长的包办代替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对自身的言行往往缺乏评价能力。什么事情可以做得很好,什么事情不能做,像这样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最早都来源于家长。那么,家长的各种包办代替行为的背后就是在表达对孩子的“不信任”。家长每次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帮孩子安排,替代孩子完成任务的做法,在孩子心里感受到的都是“我做不好”“妈妈不相信我能自己做”。

常见表现:

为了不让孩子迟到,提前给孩子准备好一切,出门时嘴里不停唠叨“快点”、“抓紧点”、“马上就要迟到了”

2. 家长过高的要求和期待

家长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孩子设立标准,没有考虑孩子实际的情况和需要。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准确判断自己在时间利用方面的真实水平。无形间破坏了孩子的时间感知能力。

常见表现:

家长:“老师,我家孩子写作业特别磨蹭,没有一天可以按照规定时间完成。”

我:“孩子一般用多长时间完成?”

家长:“我规定他一个小时完成作业,但是他每次都超过两个小时!”

我:“这一个小时的规定你是怎么确定的呢?”

家长:“我觉得以他的作业量,只要不磨蹭一个小时绝对可以完成,所以就规定一个小时。”

我:“有跟孩子沟通过吗?他觉得自己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呢?”

家长:“没有问过,这也不能完全由着他呀!”

3. 家长错误的引导方式

家长用错误的语言模式给孩子贴标签,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催促和指责,变得越来越磨蹭。

常见表现:

“你怎么还不开始写作业啊!

你要磨蹭到几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