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英雄
《碑》是黄国荣继《兵谣》、《乡谣》之后的又一力作。在这部作品中,黄国荣大胆尝试了全新的内容。首先是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中越自卫反击战前后,这场战争在中国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是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再说故事人物,如果邱梦山在那场突围战中牺牲了的话,那他就是一级战斗英雄,是父母、妻子、儿子心目中的英雄,是全国人民都要学习的榜样,但是很遗憾,他活下来了,以一名战俘的身份。天差地别的经历与待遇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又岂止是身份的差异?
《碑》是我国第一部以战俘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战争文学作品。长久以来,对于战俘的问题,很多人都讳莫如深,人们所喜欢谈论的只是谁谁谁成为了我们的战俘,而不愿谈不愿写那些成为战俘的自己人,似乎这于我们是一种耻辱。但是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又有哪个战士愿意沦为战俘?就像是邱梦山,在弹尽粮绝之际,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他想到的也只是拿出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而不是如何活下去。或许邱梦山命太好,又或者是他的命太不好,竟然成为了敌人的俘虏。即便是成为战俘,在战俘营中,邱梦山也时刻谨记着战斗。他与同在战俘营的周广志联合策划了逃出战俘营的计划,大量杀伤了敌人,只是敌我力量实在太过悬殊,而计划失败。但是这有岂是邱梦山所能决定的。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俘营中,平心而论,谁能狠下心来去责备?但是现实的荒诞就在这里,你成了战俘,便意味着失去一切,你身上的英雄光环不再,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你,走在路上,似乎都可以听到人们在指指点点,瞧,他曾经是敌人的战俘。
在《碑》的后记中,作者黄国荣曾经提到这样一件轶事。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蒋庆泉,在喊出“向我开炮”之后,其实并没有如愿的等待来我方的炮火支援。已经重伤的蒋庆泉虽然打着宁死也不当俘虏的念头,但是敌人的瓦斯弹却让他的求死也变成一种奢望。一方面是国内铺天盖地的对英雄“王成”的歌颂,另外一方面却是蒋庆泉躲在山村里的偷生度日。不论是蒋庆泉也好,还是邱梦山也罢,或者还有更多不幸沦为战俘的军人,他们难道不想做英雄,难道他们就愿意被人指指点点,甚至为了妻子孩子的前途,眼睁睁的看着妻子改嫁孩子改姓?这真的是一种悲剧。他们已经在战场上用鲜血证明了自己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成为战俘更是一种万般无奈下的选择,更何况,即便是战俘,他们也依然在战斗。什么是英雄?只要他们还在战斗,他们就是英雄,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战俘营中,亦或是脱下军装,回归社会之后!
可叹英雄悲情路,雄碑长驻默无声,假如有一天战争来临,当战争结束以后,希望没有人在经历蒋庆泉、邱梦山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