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又一封辞职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12223/d999c373740686c3.jpeg)
好久没有看朋友圈了,昨天偶然翻了下,发现朋友圈里被一张图片刷屏了,图片是一封辞职信,申请人熊芳芳,我好奇,在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是来自江苏的一位高级教师。这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位河南的女教师。多么充满了诗意的一句话,让人向往,曾经一度好生佩服。如今在我心里那句诗意的话还没有冷却,又来了一句,“我要把这七年留给自己。”
对比这两句话,一个率性、自由,一个悲壮、无奈。人生几何,如此清醒,一个春意荡漾,一个秋意浓。
煽情的话不多说,我还是先看看这封信吧,我不知道此信真假,所以只对信说事不对人。如果认为我是要批判这封辞职信,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信是我心中的偶像,如果能多来几封,我会开心地大笑三天的。也许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我要告诉你我的真实感受,这信就像春天的大地,有种万物复苏之感,充满了希望。你说能不开心吗?
以下是信中的两句话,我认为这两句才是出自真心的其他的话都是客套话,所以我把它摘抄下来。“据说还有七年就光荣退休了,我想将这七年赏赐给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活一次。生命无法重来,不愿一生被人安排。”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有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多么悲壮,幸好还有七年。不对,不仅仅是七年,以后的人生都是你自己的。如果我退休年龄算的话,今年应该是四十七岁,按年龄阶段划分的话,还属于中年,未来的路还长,可喜可贺。
不仅仅她的这个决定让我佩服。她的阅历同样让我佩服。我百度了一下她的简历,熊芳芳,中学高级教师,现执教于江苏省苏州新区一中。系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核心中文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2007年第7期)、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2002年第4期)、“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市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就奖得主、“市学术带头人”、市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反刍式教学工作委员会理事、《求学·高分作文》杂志特约编委。
这么多的成绩,我很好奇,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自己不喜欢的职业里做出那么多的成绩?可以想象,她那31年的时光怎么可能真正属于自己呢?所以才会有留七年给自己的悲凉。碰到这样的事,我老拿《月亮与六便士》说话,因为“觉醒”两个字,什么世俗与信仰,什么现实与理想,都只是偏见。唯有“觉醒”这两个字令我着迷。对的,我把这位老师的辞职信称为“觉醒信”,有多少人,麻木的做着别人喜欢的事,有多少人一生只为别人活。
我见过很多的人,为了稳定,为了体面,而选择了别人喜欢的职业,就是随大流的那种。有的退休以后只是坐在家里等着死亡的到来,有的退休之后就死了,更可悲的是,有的还没退休就殉职了。也有退休以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已经力不从心了。当然也有热爱自己选择的工作的人,这种人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丰满的。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呢?不过还是要充满希望的,那两封辞职信不就是明灯吗?但是大多数都是前面的几种人。
我以自己的想法分析了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事业而又能够坚持到死?首先,是生存。看似合情合理,于情于理,实际经不起深究,我们似乎有一种动物性思维就是一切只为生存,结果为了生存而生存,到后来就没有了人样,人往往低估自己动物性本能的欲望。我认为,生存是动物的事情,如果人一辈子只为生存,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人不仅仅只是生存,生存其实很容易,只是被商业社会所蒙蔽,欲望膨胀,认为生存高不可攀。明明是思想的年代,偏偏却停留在生存的年代。其次,开始是人云亦云,后来是习惯,再后来就麻木了,所幸的是在这其中有觉醒之人。
一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工作的时候靠惯性支撑着,一旦没有惯性,内心的空洞是致命的。突然发现他的一生竟然都浪费在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白活了一生,悲伤、绝望接踵而至,承受不住就一命呜呼了。前两年还提出延迟退休,也不知道要不要实施,如果实施,那将是惨绝人寰的,不过很多人会承受住的,为了退休金,为了给子孙留点退休金,再难都会坚持的,我们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传统。加油!老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