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2020-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Cian

今天继续拆解十点读书平台上的读书稿。争取比昨天拆的更细致一些。唔我暂时还没有word文档,也还没怎么弄明白如何上传附件,所以先发在简书上。我的拆解都在()里啦。段落之间我会空行减少视觉压力。

原文链接在这里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e6249f5bf03d11986caea46


标题:《红与黑》暴露出三个生活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读完标题就给人一种想读的冲动对不对?尤其是最后几个字,“越早知道越好”。这里我觉得运用了心理学上人们即刻满足的原始需求。)

引文(推荐语)

有人说,《红与黑》是西方的红楼梦。

年轻时,看这部小说,关心的是主人公于连的爱情。

他和德·莱纳夫人缠绵,又和德·拉莫尔小姐暧昧。

他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心头痣”。

直到如今重读《红与黑》,才发现这个年轻人起起伏伏的一生,竟是我们无数人的缩影。

在于连的身上,我们读懂三个人生的道理。

(这里作者同时运用了对比和以小见大的手法。

对比: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将《红与黑》和《红楼梦》作比,让读者很快意识到书的重要性。

以小见大:从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延伸到我们无数人都会经历的类似事情,和三个人生道理。心得的普适性,会让人觉得读完这篇文章很有用很重要,增加人们阅读的欲望。)


拼命读书,才是大多数人成功的捷径(人生真相一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于连的发迹原因—勤奋刻苦)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这样的少年—

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没有丰厚的人脉资源,拥有的只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和自己的一双手。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会选择重走父母的老路,还是试图改变自己?

于连无疑是后者。

(这一小段采用对话式的风格,提问读者“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会怎么选择”,而且少年的家庭背景,放到现在也是很多人共有的,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样的生存环境并将自己代入。随时照顾读者的情绪,增加他们的参与感。)

这个小木匠的儿子,是个18、9岁的羸弱少年。

他总是不专心看机器的运转,而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看书上面。

相比他两个膀大腰圆的哥哥,他似乎是个“废物”:只知道吃家里的粮食,却不能给家里创造一丁点儿收入。

更让人气恼的是,这个年轻人看书是这样的忘乎所以,以至于常常听不见父亲的叫喊,导致迎来父亲的毒打。

但即便父亲和哥哥把他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对真正让他痛彻心扉的却不是他遍体鳞伤的肉体,而是他那被打飞的书本。

对他来说,书本才是他真正的“良师益友”,他在书中获得心灵的宁谧,也从书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

也正是凭着这一股子读书的拧巴劲儿,他居然在神父谢朗的门下,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整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下。

这样骄人的成绩,让他被市长德•莱纳先生看上,招聘他做三个孩子的拉丁文老师,而工资是一年三百法郎,管吃,甚至还管穿。

要知道,这样的收入,是他父亲和两个哥哥靠苦力拼尽一生,都很难奋斗到的。

(不是死板地流水线一般讲述小说人物的成长经历,而是细节描写主人公家庭环境的恶劣,家人的暴力相向对比着自己醉心读书的反差,生动刻画了于连对知识的饥渴和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很多细节很生动,比如“看书是这样的忘乎所以,以至于常常听不见父亲的叫喊” “真正让他痛彻心扉的却不是他遍体鳞伤的肉体,而是他被打飞的书本”。最后一句话呼应前文提问,强调读书能改变命运:“要知道,这样的收入,是他父亲和两个哥哥靠苦力拼尽一生,都很难奋斗到的。”)

一个普普通通无依无靠的年轻人,就这样靠读书实现了命运的逆袭。

看到于连,我们还能信誓旦旦地说:“读书无用吗?”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生活的无助归咎于读书无用,但到底是读书无用,还是我们读的书还不够多呢?

杨绛先生曾经对一个苦闷中的年轻人直言:“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果我们读的够多、够透彻,我们能像于连那样,做到无论别人随便念出哪个字、翻到哪一页,都可以流利地背下一整页吗?

这样“学霸”的于连,让市长先生的孩子们对他佩服的要命,让女仆们都倾心不已,更是让市长先生切想跟他连续签订两年合同,以免他被别人抢走。

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出身的情况下,最好的捷径就是拼命读书。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一代又一代人,从书中汲取思想的精华,获得人生的启迪。

与其抱怨人生实苦,不如拼命读书吧,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增值!

(第一部分最后小部分是点睛段落,结合现代年轻人常有的困境,以名人名言的方式再次强调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案例充实,有说服力。)


 你的虚荣,终将让你不快乐(人生真相二

(似乎掌握了第一条人生道理并实践它,我们就能好好地过这一生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作者在第二部分,结合小说的剧情发展,给我们奉上了第二个人生真相——虚荣不快乐)

如果于连一直踏踏实实地工作,也许不久,于连就会结婚生子,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

但可惜的是,于连心中一直有一种虚荣心作祟,他骨子里带着点自卑,又有着要命的自尊心,“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

这种虚荣,在他和德·莱纳夫人的相处中渐渐显露出来。

(这里首先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果一直踏踏实实地工作,也许不久。。。”然后挑明造成之后于连悲剧的深层心理,以及这个心理显露的开端。

后面的部分依旧继承了第一部分的叙事风格,介绍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相识的经历,同时处处加入作者对其动机的分析,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虚荣展开的。比如“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主动接近德·莱纳夫人,并一度引诱她。但这却不全是出自爱。”, “正因如此,于连觉得追求到德·拉莫尔小姐,脸上就特别有面子。”。)

在于连的心里,无论是温柔善良的德·莱纳夫人,还是年轻有钱的德·拉莫尔小姐,他诱惑她们、追求她们,更多的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一份虚荣。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从始至终,于连内心涌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征服的欲望,一种复仇的快感,而不是相处的快乐和相爱的幸福。

(为了加深对主题的刻画,作者还是按照第一部分的结构对小说到这部分的故事情节做了总结和提炼)

其实,这种虚荣的毛病,又何止于连一个人有呢?(开始结合现实展开了,虚荣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和带来的各种弊端)

比如,有的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明明父母还在省吃俭用,自己却大手大脚花钱,买名牌包、名牌表、打肿脸充胖子。

有的人明明不爱这个人,可是看中人家的地位、名气、资源,非要不折手段上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还有的人明明想要追求自己喜欢的职业,可是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比较体面,所以宁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不尝试去过自己向往的人生……

但肥皂泡哪怕再绚烂,迟早有破灭的一天。

亨利·柏格森曾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再次加入名人名言做案例支撑)

虚荣是恶行的导火索,是不幸的通行证。(高度凝练虚荣对人生的坏处)

如果一直活在虚荣之下,我们怎么可能收获幸福呢?


 别让你的人生,毁在冲动里(人生真相三)

如果说于连的虚荣埋下了他人生失败的伏笔,那么冲动,就是毁掉他人生的“滑铁卢”。(再一次承上启下和点出这部分主题--冲动)

本来,德·拉莫尔小姐已经深深爱上了于连,而且怀了他的孩子,不顾一切想要嫁给他,不论阶层、地位以及其他种种外在的因素。

德·拉莫尔侯爵还在爱女的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他贵族称号。

眼看于连的野心就要实现了,但意外却在此时发生了。(行文到这里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弄明白发生了什么)

这一天,德·拉莫尔侯爵收到了来自德·莱纳夫人亲笔写的一封揭发信,揭露了她和于连之间见不得人的关系。

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这个人贫穷而贪婪,靠着彻头彻尾的虚伪,通过诱惑一个软弱、不幸的女人,试图谋求社会地位、出人头地……我不能不认为,他为了在一个家庭里获得成功,其手段之一就是竭力诱惑这个家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这封信,让德·拉莫尔侯爵震怒,也让于连失去了理智。

他立马跳上马车,奔去武器店买了手枪。

他匆匆忙忙赶到维里埃的新教堂,在远远地看到了德·莱纳夫人后,他没有给她任何解释的机会,而是直接朝她开了一枪,没有打中;他又开了一枪,她倒下了。

冲动的代价,是于连被带到监狱,戴上手铐。(重申冲动造成悲剧)

等他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天哪!一切都结束了!是的,两个礼拜后上断头台……或者在此之前自杀。”

就在于连还在狱中悔恨不已的时候,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了。

原来,德·莱纳夫人没有死,她只是受了点伤。

直到这时,于连才知道自己干了件多么愚蠢的事,也才发觉德·莱纳夫人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所爱。

然而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于连最终选择直面死亡,他被推上了断头台。(经过前面的再三转折,然而冷静下来也不能够抵消冲动造成的恶果。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冲动的巨大破坏力,和不可挽回)

于连,这个曾经满怀理想的年轻人,终究毁在了自己的虚荣和冲动里。

死时,他才23岁。(年轻和死亡产生了强烈对比,再次侧面强调了冲动的可怕)

他死后,德·拉莫尔小姐买下了他的头颅,亲手埋葬了他。

而德·莱纳夫人也在三周后,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

一念之差,万般皆悔。

一个人的冲动,造就了无数个人的悲剧。(冲动的又一个可怕的地方是,自己心爱人也被波及,留下伤痛甚至死亡)

于连的一生,让人唏嘘,让人悲叹,也让人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于连,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问题是,当走到人生的岔路口,你会如何抉择?

是愿意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努力去奋力打拼,用实力去赢得鲜花和掌声;

还是选择唯利是图,甚至抛弃底线,来妄图寻求人生的捷径?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那些靠虚荣来装点门面、靠征服别人来标榜成功的人,终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只有那些敢于正视人性弱点的人,才有机会蜕变成真正的强者。(这一部分是第三部分结尾,但是我觉得单独成最后一部分更好,因为是对全文提到的三个人生道理的全面总结。再次运用对话体,通过于连的悲剧人生,引发读者思考,该怎么选择人生,面对诱惑和内心的冲动,又该怎样行事)


拆解总结:

我能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比较好的点是:

1. 善用对话体,提问读者,增加代入感

2. 用生动的细节带动叙事,让故事介绍部分不显得枯燥难读

3. 每一部分都要有承接过渡句

4. 在每个小部分的最后,再高度凝练一下子主题,会加深读者的印象

5. 多用名人名言轶事佐证(以前读书时候怎么没有早点意识到这些素材积累的重要性)

6. 主题一定要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读者才会觉得“对我有用,与我相关”


金句的话,文章中加粗斜体的句子我觉得都很好,值得收藏:

虚荣是恶行的导火索,是不幸的通行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另外摘录文章中引用的名人名言:

“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西汉刘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