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哲学之光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1人  半夏四月

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文静”的问题,我说自己40%的不安分,50%的文静,剩下的10%留给思考。“这么说你还是一个文静的女孩。”我也是喜静的。也喜欢听到别人说我是个安静的女孩。这是一种从心里发出的感概与懂得。

这个世界太喧闹,我努力地给自己营造一个小房间。这个房间里,有一扇窗看外面的风景,有一张桌子写下我的小思,有几本喜欢的书。我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的喧闹,想着她们的心思,每个人都是有趣的个体,这也是城市的可爱之处。见过了太多的不真实,也亲信了数不清的不真心,人们疲于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站位,怕脱离大众,怕自己的意见不同于众数,也就产生了附和,这是没有思想的附和,是把自己的心灵扭曲以此迎合他人的口味。我是恐惧这样的迎合,这一生,倘若过得不快乐,还有机会让你重新来生吗?没有第二次,生命这本书从序言开始,我们就在一笔一划地为自己的历史负责。

对静的追求,也是对自己真正所需的探索。人有三重境界,第一是物质生活的满足,第二是精神的追求,最后是灵魂的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由“物质文化需求”变成“美好生活向往”,这六个字的替换,是一个境界的过渡。肉体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丰富的精神世界。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格局,你的喧闹也正是所知有限,你的不开心也是因为没有在这一段时间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谈到寄托,无疑要说到归宿感。曾经他说,在异乡没有归宿感,这种感觉就像把自己排斥在人群之外生活。那时的我不懂,只是一味地认为他把自己的性格缺点当成躲避的理由。归宿感,是给自己的心找个安放之处。这地方,还要让心360度地释放。周国平说:“中国人缺少对精神价值的尊敬,从而也也缺少对守护和创造了精神价值的人的尊敬。”参观博物馆也成了一种时尚,因为这是社会趋流。没有将物质文化升华为自己的精神内容,用几张照片骗过无数蒙蔽的双眼。西方人不同,他们将某某哲学家、艺术家、学者生活过一段日子的地方,静心地保存起来。在大学,搞学习不浓;研究学问的更是寥寥。这也是康德是伟大的哲学家,其他人不是的原因。在一个定理成型之后,也要坚持用自己的观点去证实。看书的学生反而成了“异类”,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群,会让人敬而远之。我很庆幸有一部分群体一直在坚持,坚持找到适合自己的,将眼界的狭隘放诸于书本,找到答案。上书房的老板娘说,“要让这个城市上的读书人活的有尊严”。这样一句话有力量的话,是上书房存在的理由。也是书的魅力经久不衰的根源。

对于精神的匮乏,是对自由的渴度不够。就像书中所说:“吃惊得很,以为这岂不乱天下!”西方人则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对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的态度上都不能自己做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也是,多年之后的今天才明白屈原为什么宁愿跳汨罗河也不愿留着性命最最后的坚持。“自由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独特性是每个人的生命的特殊意义所在;而强制之所以可恶,正是因为它把人看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灵魂的东西。”我认可哈耶克的观点。”前两天看完了《为奴十二年》,看完之后就有两个词冒出来“自由”和“人性”,十二年的被人差遣的生活以及不能抉择的命运让这部剧充分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PPT上的最后一张是外界对此影的评价:“我的评价就是很真实,这就是历史。”真实,物以稀为贵,高尚的品质一边在接受着部分人的羡慕,一边在接受着大众的考验。

    真实与责任不分家。责任心的缺失存在于每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缺社会责任心,缺少一种掺有精神的催化剂。注重的往往是表面的功成名就,浮于水面的功利。书中将中俄作比较,俄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承担方面不亚于国人,甚至被流放,服苦役,但是“他们同时又极关注灵魂问题,这使得他们能真正正作为思想家来面对社会问题。”俄国有赫尔岑、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个人自己的灵魂不曾有过深刻的经历,则任何外部的经历都不可能是他深刻起来。”“文革”中遭受的苦难不亚于沙皇下的统治。作者的一句“直到现在,我们没有写出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给予现状沉重的打击。

一个人静处的时候,就会想许多,尤其是这一生到底怎么“挥霍”!

静静等待 静静收获

2018 6 7

湖医 大树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